加快打造生態文明高地 奮力繪就美麗新青海多彩畫卷——2023年青海省打造生態文明高地綜述
省發展改革委
(省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 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協調辦公室)
回首2023年,是青海加快打造生態文明高地,奮力建設美麗新青海再上新臺階的重要一年。青海省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牢牢把握“三個最大”省情定位和“三個更加重要”戰略地位,以高水平保護推動高質量發展,青藏高原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繪就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美麗新青海和美畫卷!
——胸懷“國之大者”,扛牢扛實青海使命擔當。堅持統籌謀劃部署,壓緊壓實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將“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推動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作為重要實踐載體深化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全面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大討論”“廓清四個模糊認識”等專題研討,舉辦生態文明建設專題培訓,強化理論學習指導發展實踐,深化調查研究推動解決發展難題。及時組織召開全省生態環境保護大會及生態文明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公園建設等議事協調機構會議,緊盯重點領域、關鍵問題和薄弱環節,研究部署重點工作,壓緊壓實各方責任,匡正干的導向,增強干的動力,形成干的合力,全省上下思想上進一步統一、政治上更加團結、行動上更趨一致,在以學促干中厚植生態本底,切實承擔好維護生態安全、保護三江源、保護“中華水塔”的重大使命。
——加強頂層設計,堅持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把制度建設作為打造生態文明高地的重中之重,加快搭建政策制度體系“四梁八柱”。加快推進青海省建設國家生態文明高地條例立法工作,印發打造生態文明高地總體規劃,出臺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制度創新實施方案,編制完成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現代化建設總體方案。有序構建碳達峰“1+16+23”政策體系、青海湖國家公園“1+10+X”規劃體系。加快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推進試點工作,印發實施重點流域生態補償辦法,首次下達補償資金2.96億元。落實生態文明建設責任清單,實行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我省玉樹州成功獲得2022年度全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督查激勵,累計3個州8個縣(區)被命名為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6縣(市、區)被命名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落實重大戰略,堅決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加快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青藏高原生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等國家戰略,全面推進“中華水塔”保護行動,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全年落實重點生態功能區、重點流域生態保護等補助資金79.39億元,第三輪草原補獎資金28.95億元,爭取中央自然資源和生態保護資金67.9億元。大力實施共和盆地、阿尼瑪卿等重點區域生態保護修復及森林防火、種質資源庫等支撐體系建設。全年完成國土綠化455萬畝、防沙治沙146萬畝、退化草原改良526萬畝,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雙下降”。加快推進扎陵湖、鄂陵湖等濕地保護和修復工程,玉樹隆寶灘成功申報國際重要濕地。國家林草種質資源設施保存庫青海分庫獲批。濕地面積排全國前列,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57.9%,青海湖裸鯉蘊藏量恢復到12萬噸,雪豹、藏羚羊、普氏原羚等珍稀瀕危動物種群數量持續增加,“兩屏三區”生態安全格局更加穩固。
——深化探索實踐,積極推動國家公園走在前蹚新路。全面完成國家公園示范省三年行動計劃,持續開展鞏固提升行動,修編發布三江源國家公園總體規劃,祁連山國家公園設園在即,青海湖國家公園創建任務全面完成,昆侖山國家公園前期扎實推進,具有青海特色的青藏高原國家公園群初步成型。加強可可西里世界自然遺產地綜合管理,完成坎布拉申報世界地質公園迎檢工作。成功舉辦第二屆國家公園論壇,編制完成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方案和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現代化建設總體方案,全省109處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調整為3類83處,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新型自然保護地體系基本成型。
——強化污染防治,全力確保生態環境質量穩定向好。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扎實開展湟水河流域水污染治理攻堅行動,統籌推進城鄉人居環境整治,深化城鄉垃圾治理,加快西寧、海西、玉樹“無廢城市”創建,高標準創建“潔凈青?!?。出臺鞏固提升生態環境保護成效三年行動方案,全省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96.6%,湟水河出省境斷面平均水質達到Ⅲ類,長江、黃河干流、瀾滄江出省境斷面水質保持Ⅱ類及以上,地表水國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100%,年均出境清潔水量在600億立方米以上,藍綠空間占比超過70%。危險廢物“回頭看”131項問題整改率達100%。木里礦區及祁連山南麓青海片區生態環境綜合整治三年行動任務全部完成,兩輪中央環保督察整改任務基本完成,第三輪中央環保督查問題抓好立行立改。
——加快綠色轉型,蹄疾步穩建設“產業”四地。堅持揚優勢強動能,全力推動資源能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鹽湖產業提質增效,全國最大鹽湖食品級氧化鎂生產線、2萬噸電池級碳酸鋰項目試投產,鹽湖資源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加快建設,鹽湖鹵水提鋰等技術攻關取得突破。清潔能源一體化發展提檔升級,成功舉辦“一帶一路”清潔能源發展論壇。第一批風電光伏大基地并網798.5萬千瓦,第二批700萬千瓦項目加快建設,第三批553萬千瓦項目加快前期,李家峽擴機項目建成投運,瑪爾擋、羊曲水電站加快建設,清潔能源、新能源裝機新增983萬千瓦、939萬千瓦,裝機占比達92%、68%,均保持全國最高。生態旅游熱度攀升,加快構建“一芯一環多帶”旅游發展格局,新增38家A級旅游景區,大柴旦星空、祁連天境圣湖營地入選國家4C級自駕營地,青海湖景區接待游客首次突破300萬人次,旅游人次、旅游總收入分別增長1.1倍、2倍。綠色有機農畜產品擴面提標,建成全國最大的有機畜產品、有機枸杞、冷水魚生產基地,累計認證綠色有機和地理標志農產品1115個,有機監測草原面積突破1.5億畝,牦牛藏羊原產地可追溯超過780萬頭只,年內輸出大宗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超90萬噸。全省15個省級以上園區中6個通過國家循環化改造示范試點終期驗收,形成鹽湖化工、油氣化工、金屬冶金、新能源、新材料等多產業縱向延伸、橫向融合的循環經濟產業體系。
——堅持系統觀念,穩妥有序推進“雙碳”工作。全面實施“碳達峰十大行動”,印發實施全省8個市州及工業、城鄉建設、農業農村、能源、交通運輸、服務業6大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加快推進零碳產業園建設,建立青海省智慧雙碳大數據中心及管理中心,完成綠色低碳先進技術示范工程項目申報。統籌推進用能預算管理,完成重點工業企業、重點用能公共機構節能診斷,編制完成青海省“十四五”用能預算管理“1+3”方案。穩步推進工業、建筑、交通、能源等重點領域節能降碳,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制定進一步加強能耗雙控工作行動方案,建立健全工業領域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審查聯審機制、重點領域節能減排聯合督查機制,完善能耗在線監測預警機制,積極開展綠色低碳社會行動示范創建。
——凝聚宣教合力,營造生態文明濃厚社會氛圍。堅持全方位、多層面、多角度講述青海生態故事,傳播青海生態聲音,展示青海生態形象,持續深化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青海大眾化傳播。積極落實黃河保護法,全面學習宣傳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成功舉辦“中國共產黨的故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青海的實踐”專題宣介活動、第三屆中國(青海)國際生態博覽會等系列主場活動,發布首批國家公園總體規劃、“國家公園感知系統”等成果,全面展現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青海的實踐偉力。先后舉辦“6·5環境日”、“8·15首個全國生態日”、“建設生態文明高地——巾幗在行動”、“從西寧到上海,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雙城故事”等形式多樣的生態文明領域公益宣傳活動,積極引導全社會樹立生態文明意識,營造了共同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良好氛圍,像保護“眼睛”和“生命”一樣守護生態環境成為青海各族干部群眾的自覺行動和生動實踐。
來源:青海省發展改革委
注:凡注明來源的作品,均轉載自他處,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