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 2023-11-02 來源: 循環經濟發展處提供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兩次親臨青??疾?、兩次參加全國人大青海代表團審議,對青海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加快產業“四地”建設等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為青海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青海省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立足“三個最大”省情定位,充分利用資源稟賦,全力推動綠色低碳循環經濟發展。經過加速建設,全面完成國務院批復的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階段性建設目標任務,打造了以鹽湖資源綜合利用為核心、多產業融合發展的循環經濟園區樣板,試驗區成為帶動全省循環經濟發展的火車頭。如期完成青海省國家循環經濟發展先行區8年創建任務,形成鹽湖化工、油氣化工、金屬冶金、新能源、新材料等多產業縱向延伸、橫向融合的循環經濟產業體系,西寧、海東、海西三大園區成為循環經濟發展的主要載體。全省15個省級以上園區中6個園區通過國家循環化改造示范試點終期驗收,河湟新區零碳產業園啟動建設,為新起點上強化循環經濟發展奠定堅實基礎。截至2022年底,一二三產增加值分別達380.2億元、1585.7億元、1644.2億元,三次產業結構占比達10.5:43.9:45.6,循環經濟工業增加值比重超過60%。全省循環經濟已由以往的工業領域逐步拓展至農業、服務業及社會各個層面,基本建立了農畜產品種養殖、精深加工、廢物綜合利用的循環型農牧業體系,能源梯級利用、水資源循環利用、廢物交換利用、土地集約利用的循環型工業體系,服務主體綠色化、服務過程清潔化、服務業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的循環型服務業體系。
一、系統保護治理,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大力實施打造生態文明高地行動,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加強生態環境保護。高位推進國家公園示范省建設,三江源國家公園成為全國首批、排在首位、面積最大的國家公園,祁連山國家公園設園在即,青海湖國家公園獲批創建。109處各類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至7類87處,占國土面積39.18%,全省64%的濕地、30.7%的森林、85%的野生動物棲息地納入自然保護地管理,以國家公園為主體、自然保護區為基礎、自然公園為補充的自然保護地新體系基本成型。出臺實施保護“中華水塔”規劃,投資161億元完成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二期工程,全面啟動青藏高原生態屏障區、黃河、長江重點生態區保護修復重大工程,堅定不移當好“中華水塔”守護人,以實際行動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
二、協同聯動發展,推動鹽湖資源利用取得新突破。瞄準建設世界級鹽湖產業基地目標,在科技創新、產業鏈延伸等方面鉚勁發力,打造以鹽湖化工為核心,融合油氣化工、金屬冶金、新能源、新材料等鹽湖資源綜合開發利用循環型產業體系。在合理、有序開發鉀資源基礎上,積極推進鎂、鋰、鈉、硼等資源的開發,實現資源、產品、廢棄物循環利用和高效增值。推動實施中信國安2萬噸電池級碳酸鋰、億緯鋰能1萬噸碳酸鋰項目、國內首條2萬噸鎂基土壤修復材料生產線,弗迪10吉瓦鋰電池等一批強鏈延鏈補鏈工程。穩步推進鹽湖科技創新,開展鎂基超穩礦化土壤修復材料、無水氯化鎂制備、電子級高端六氟磷酸鋰等產業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原鹵提鋰等關鍵技術取得新突破,高純氧化鎂晶體材料生產技術填補國內空白。啟動建設鹽湖資源綠色高值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現代鹽湖產業學院、青海大學“兩平臺一學院兩中心”建設加快。鹽湖資源綜合利用方面已形成“鉀、鈉、鎂、鋰、氯”五大產業集群,2022年,全省鹽湖化工產業產值同比增長103.7%,投資增長139.2%。主要產品中,鉀肥產量856萬噸,增產113萬噸;碳酸鋰產量7.3萬噸,同比增長24.5%;純堿產量481萬噸,同比增長4.2%。
三、加快系統集成,推動清潔能源發展實現新提升。依托優勢資源稟賦,統籌推動清潔能源開發、新型電力系統構建、儲能多元打造。建成海西、海南兩個千萬千瓦級新能源基地,瑪爾擋、羊曲兩座百萬千瓦級水電站同步開工建設,拉西瓦水電站機組實現全容量并網發電,李家峽水電站擴機項目開工建設。統籌推進外送通道、骨干電網建設,青海郭隆至甘肅武勝第三回750千伏線路工程、西寧北750千伏輸變電工程等建成投運,丁字口、日月山主變擴建項目納入國家規劃,21臺新能源分布式調相機群全面建成,青豫一期等“青電外送”工程覆蓋山東、河南等13個省市,輸送清潔電力超過407億千瓦時,青豫直流二期項目順利開工建設。高景太陽能50吉瓦直拉單晶硅棒、亞洲硅業7萬噸電子級多晶硅、天合光能光伏全產業鏈等項目加快建設,“多晶硅—單晶硅切片—太陽能電池—電池組件—光伏組件—光伏電站”完整的光伏產業鏈初具雛形,初步形成“上游制造保障下游發電、下游發電促進上游制造”的循環體系,呈現產業集聚發展的強勁態勢。全省電力總裝機達4468萬千瓦,清潔能源裝機占比91.2%,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44.2%,非水可再升能源消納比重達到33.2%,3項指標均居全國第一。連續六年開展全清潔供電實踐,刷新并保持著全清潔能源供電世界紀錄。
四、優化空間布局,推動全省生態旅游邁出新步伐。以省部共建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為契機,推進旅游開發、管理、消費各環節綠色化,以生態塑造旅游品質、以旅游彰顯生態價值,著力構建“一環六區兩廊多點”生態旅游發展新格局,推動“大美青?!逼放葡碜u全國、走向世界。加快金銀灘—原子城等5A級旅游景區創建,實施黃河國家文化公園(海南段)宗日遺址、長城(大通段)國家文化公園、長征(班瑪)國家文化公園等一批標志性工程,舉辦青洽會、環湖賽、生態博覽會等活動,推動生態旅游與河湟文化、交通等服務業融合互動發展,推動更多文化資源融入生態旅游。打造長江、黃河、瀾滄江溯源、三江源國家公園生態體驗之旅等世界級生態旅游精品線路,打造以西寧為中心、格爾木、玉樹為支點的4條生態旅游環線,持續推進昂賽自然體驗、瑪多高端自然體驗和環境教育活動等特許經營項目。目前,全省67條線路入選國家鄉村旅游精品線路,西寧市被列入國家旅游城市布局和旅游樞紐城市建設,龍羊峽工業旅游基地被評為國家工業旅游示范基地,茶卡鹽湖景區獲評中國最美星空目的地案例。持續完善旅游基礎設施,以國省干線為主導,著力打通全域旅游“大動脈”,先后建成G0611張汶高速扁都口至門源公路盤坡至門源段、西寧至互助一級公路擴能改造工程、格爾木至老茫崖公路等項目,實現所有AAAA級及以上景區國省干線公路全通達。2023年前三季度,全省旅游人數3938.16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375.74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倍和2.75倍。
五、聚焦提質穩量,推動綠色有機農牧業取得新成效。全面推進循環型農牧業生產方式,圍繞牦牛、藏羊、油菜、青稞、枸杞、沙棘、冷水魚、藜麥、道地中藏藥材等特色優勢產業,著力培育特色種養-精深加工-物流保鮮-產品銷售-綜合利用等產業鏈條,構建農林牧漁多產業共生的循環型農牧業體系,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效。培育國家級龍頭企業3家、年銷售收入超億元的省級龍頭企業5家,加快建設都蘭枸杞、澤庫牦牛、門源青稞油菜、共和藏羊等4個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累計創建農業產業強鎮15個、省級以上現代農業產業園33個、省級農牧業產業化聯合體50個,建成千畝以上標準化飼草基地28個,千萬頭只牦牛、藏羊標準化生產基地突破100個,綠色有機產業集群持續壯大。打造“凈土青?!じ咴槠贰钡绒r牧業品牌,認定玉樹黑青稞等一批國家級名特優新農產品,雪域豐潤、杞皇等6個品牌入選中國農墾品牌名錄,柴達木枸杞入選中歐互認地理標志農產品清單,鮭鱒魚養殖獲得農業農村部綠色食品認證和出口歐洲許可。加快推動農牧業綠色發展,截至2022年底,全省化肥農藥減量增效面積占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的1/3,綠色防控覆蓋率達到45%,全省秸稈綜合利用率、農田殘膜回收率、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分別達86.9%、90%、83%,農畜產品加工轉化率達62.1%。
六、堅持以點帶面,推動“關鍵小事”取得新進展。按照“以小見大”“以點帶面”工作思路,因地制宜找準工作突破口和發力點,持續抓好塑料污染治理、快遞包裝綠色轉型、廢棄汽車治理等循環經濟領域“關鍵小事”,不斷推動循環經濟取得新成效。出臺《青海省“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動方案》《青海省加快推進快遞包裝綠色轉型實施方案》《青海省廢棄汽車專項執法整治行動方案》等政策措施,通過設定中短期工作目標、明確工作任務、建立省級協調及月調度工作機制等多種舉措,扎實推動各項工作落實見效。從生產、銷售、使用、回收和處置等全鏈條推進我省塑料污染治理和快遞包裝綠色轉型,目前,全省大中型商場、超市、書店等場所及餐飲打包外賣服務等基本不再使用禁限塑料制品,農膜回收率達到90%,郵政快遞網點全面禁止使用塑料包裝,電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裝比例達到98.33%,使用符合標準的包裝材料比例達98.6%,可循環中轉袋流轉使用基本實現省內全覆蓋。廢棄汽車年度專項整治工作已顯成效,2023年上半年,全省共摸排出廢棄汽車1416輛,處置1012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