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推進現代化新青海建設的重要一年,全省上下認真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刻理解和把握習近平總書記對青海的政治囑托,牢牢把握“三個最大”省情定位和“三個更加重要”戰略地位,全面落實省第十四次黨代會和十四屆省委歷次全會部署,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理念,始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聚力建設生態友好的現代化新青海,努力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在以綠色為引領的高質量發展道路上奮勇前行。緊緊圍繞打造生態文明高地行動方案和總體規劃部署要求,印發實施年度工作要點,確定重點工作任務,靶向施策,精準發力,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實踐新高地建設為統領,持續推進“七個新高地”建設,各項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一、始終胸懷“國之大者”,增強生態文明建設“綠色擔當”。
省委省政府始終把保護生態環境作為最大政治責任,始終保持生態保護優先的戰略定力,始終牢記把青藏高原打造成為生態文明高地的重大要求,嚴格實行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并結合主題教育和作風突出問題專項整治,把生態文明建設教育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相結合,不斷推進生態文明教育走深走實,切實把加強黨的全面領導落實到生態文明建設的全過程、各方面。3月28日,組織召開省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全面總結2022年打造生態文明高地總體情況,安排部署2023年重點工作,審議通過打造生態文明高地年度工作要點。各地區各部門也組織召開相應會議,統籌落實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關于打造生態文明高地各項決策部署,堅決履行好維護生態安全、保護三江源、保護“中華水塔”的重大政治責任。
二、著力加強生態保護修復,筑牢美麗中國生態“綠色屏障”。
主動承擔好維護生態安全、保護三江源、保護“中華水塔”的重大使命,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持續實施青藏高原生態屏障區、黃河生態屏障區等重點生態工程,為筑牢美麗中國生態安全屏障奠定綠色根基。落實中央預算內投資21.3億元,支持共和盆地、阿尼瑪卿、黑河河源、河湟地區等重點區域生態保護修復及支撐體系建設。今年以來完成國土綠化247.5萬畝,防沙治沙89.5萬畝,林業有害生物防治97萬畝,種草改良416.3萬畝,濕地面積穩居全國首位。編制西寧國家植物園創建方案,國家林草種質資源設施保存庫青海分庫獲批,收集動植物標本60萬份。普氏原羚、藏羚羊、雪豹、青海湖裸鯉等珍稀野生動物種群數量持續增加,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效顯現。深入實施“碳達峰十大行動”,加快構建“1+16+23”政策體系,編制重點地區用能預算管理方案,省智慧雙碳大數據中心掛牌成立,零碳產業園區申報國家碳達峰試點積極推進,果洛州草原碳匯試點有序推進。
三、協同推進生態環境治理,全力保持環境質量“綠色優勢”。
聚焦突出問題,抓住關鍵領域,全力打好重污染天氣消除、臭氧污染防治和柴油貨車污染治理攻堅戰,推動打好黃河生態保護治理、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深入開展攻堅治理行動,全省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為94.8%,在全國保持較高水平。黃河干流、長江、瀾滄江出省境斷面水質持續保持在Ⅱ類及以上,地級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優良率達100%,湟水河小峽橋斷面月均水質已改善至Ⅲ類。土壤環境保持清潔穩定。開展危險廢物“回頭看”專項行動,西寧、海西、玉樹“無廢城市”建設持續推進,西寧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并網發電。下達資金4億元,實施縣城生活垃圾填埋場、老舊供水管網隱患治理、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等項目。督察整改扎實推進,兩輪中央生態環保督察整改基本完成。木里礦區及祁連山南麓青海片區生態環境綜合整治三年行動方案60項任務全部完成。
四、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步伐,不斷提升全省經濟“綠色實力”。
高質量打造產業“四地”,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不斷健全,有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鹽湖產業提質增效,鹽湖股份4萬噸基礎鋰鹽、南玻10萬噸高純晶硅、贛鋒鋰業1000噸金屬鋰等34個重點項目有序推進,鉀肥產量323.3萬噸,碳酸鋰產量增長48.9%。清潔能源結構加速重塑,全省電力總裝機達4468萬千瓦。清潔能源裝機4273.66萬千瓦,新能源裝機3012.59萬千瓦,兩項占比均居全國第一。積極協調電網匯集和輸送能力建設,外送清潔電量90.53億千瓦時、新能源77.78億千瓦時,清潔能源消費比例穩步提升。生態旅游回暖升溫,累計接待游客3391.1萬人次,同比增長91.6%,實現旅游總收入328.1億元,同比增長165.6%,恢復至2019年同期的90%和76.7%。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青海湖示范區啟動創建,國家公園生態旅游特許經營試點深入推進。綠色有機農畜產品擴面提標,新增有機監測草原面積2000萬畝、綠色食品和有機農畜產品35個,牦牛藏羊可追溯數量突破780萬頭,化肥減量化持續保持300萬畝以上。
五、高水平建設國家公園群,不斷打造青藏高原“綠色名片”。
完成國家公園示范省三年行動計劃實施情況評估,啟動國家公園示范省鞏固提升行動,三江源國家公園總體規劃正式發布,區劃面積擴至19.07萬平方公里,生態修復項目加快實施。祁連山國家公園積極推進。青海湖國家公園創建有序開展,加快編制青海湖國家公園總體規劃,啟動前期支撐性專項研究,深化“1+N+X”規劃體系結構論證,本底調查、范圍確定及管控分區、體制建設等工作加快推動。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持續強化,編制完成《青海省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方案》《青海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現代化建設總體方案》,全省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調整為3類83處。加強可可西里世界自然遺產地綜合管理,完成坎布拉申報世界地質公園迎檢工作。
六、推動生態文明制度創新,夯實生態文明制度“綠色根基”。
圍繞打造生態文明高地總目標,出臺《關于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制度創新加快打造生態文明高地的實施方案》,更深層次推進生態文明制度創新,努力形成一批制度創新成果。積極落實黃河保護法,學習宣傳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開展生態文明高地建設條例立法,持續健全新發展階段推動全省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政策體系。落實好青藏高原生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國家戰略,制定印發2023年重點任務分工。以國家公園創建為依托推進生態文明高地智庫建設。加快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推進湟源、平安、貴德等8個試點縣(區)試點工作,啟動生態系統生產總值價值核算與實現平臺搭建工作。玉樹州成功獲得2022年度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成效突出地市督查激勵。穩妥推進生態綜合補償,組織涉藏六州開展生態綜合補償實施方案編制工作。研究起草《青海省深化生態保護補償制度改革實施意見》《青海省重點流域生態補償辦法(試行)》《黃河流域(甘青段)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協議》等政策文件,著力推進干流及湟水(甘青段)重要一級支流建立起跨省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
七、全面凝聚教育宣傳合力,持續營造全民參與“綠色氛圍”。
持續宣傳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刻內涵及其在青海的生動實踐,以“中國式現代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主題,成功舉辦中國共產黨的故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青海的實踐專題宣介活動。以“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為主題,成功舉辦青海省六五環境日公益宣傳活動。以“實現生態產品價值 打造生態文明高地”為主題,成功舉辦第三屆中國(青海)國際生態博覽會,全面展示青海生態文明建設成就?!耙跃G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為主題,在8月15日舉辦首個全國生態日青海省宣傳活動。以“國家公園——萬物和諧共生的美麗家園”為主題,成功舉辦第二屆國家公園論壇,發布了首批國家公園總體規劃、“國家公園感知系統”等成果。同時,舉辦了“建設生態文明高地——巾幗在行動”公益宣傳活動,開展“從西寧到上海,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雙城故事”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宣傳活動。主動回應社會關切,及時處置網絡輿情,牢牢把握話語權,引導全社會樹立生態文明意識,營造生態文明共建共享的濃厚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