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是“三江之源”“中華水塔”,生態區位重要,生物種質資源豐富,是青藏高原地區重要生態安全屏障。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青海生態保護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先后兩次視察青海、參加全國人大青海代表團審議并發表重要講話,對青海生態保護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
近年來,青海省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立足“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定位,牢記“國之大者”,全面推進生態文明高地建設,全面落實主體功能區戰略,健全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加快實施生態保護修復重大工程,狠抓環境污染治理,全力守護好“中華水塔”,進一步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在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新格局上邁出堅實步伐。
一、全面落實主體功能區戰略,國土空間開發格局持續優化。青海堅持把生態保護擺在優先位置,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加快編制《青海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著力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持續推進“多規合一”試點,同步推進市(州)、縣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和“三區三線”評估調整工作,確?!叭齾^三線”在市(州)、縣層面精準落地。頒布實施“三線一單”,推動實施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產業準入負面清單,初步構建起綠色發展空間管理體系。
二、不斷深化重點領域改革,生態保護制度體系逐步健全。先后制定印發《青海省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總體方案》,頒布施行生態文明促進條例、生態環境保護條例、循環經濟促進條例、河長制湖長制條例等地方性法規。編制實施生態文明建設、保護中華水塔、生態安全、生態經濟、生態產品價值,以及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青藏高原生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等規劃或方案。扎實推進自然資源產權制度改革,認真落實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制度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體系,初步形成以總體方案、專項規劃、協調機制、生態立法、責任制度、試點示范為支撐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基本框架。
三、統籌推進生態保護修復重大工程建設,生態安全屏障持續鞏固。圓滿完成三江源二期、祁連山生態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等規劃任務,統籌推進退牧還草、天然林資源保護、三北防護林、濕地保護、水土保持等重點工程建設。積極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啟動實施阿尼瑪卿山脈水源涵養與草原生態保護修復等一批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全省森林覆蓋率由2016年的6.3%增加到2021年的7.5%,草原綜合植被蓋度由2016年的53.3%增加到2021年的57.8%,荒漠化、沙化土地呈“雙縮減”趨勢,濕地面積7651.78萬畝,重點生態功能區水源涵養能力顯著提高。雪豹、黑頸鶴、青海湖裸鯉等珍稀野生動物種群數量持續增加,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效顯現。
四、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環境質量穩步向好。出臺構建現代化環境治理體系的實施意見、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工作實施辦法、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清單,加快構建黨委領導、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現代環境治理體系。深入推進環境監管能力建設,完善“天空地一體化”生態環境監測網絡體系,搭建全省生態環境監測監管平臺,率先建成工業園區有毒有害氣體預警監測體系。加強重點城市城鎮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全省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94.7%。35個國家考核斷面水質優良比例100%。全省城市生活污水、垃圾處理設施覆蓋率達100%,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覆蓋行政村達94.8%。
五、扎實推進“四地”建設,綠色產業體系不斷壯大。加快構建以世界級鹽湖產業基地、國家清潔能源產業高地、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為發展方向的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建成海西、海南兩個千萬千瓦級可再生能源基地,清潔能源裝機占比達91%。著力構建“一環六區兩廊多點”文化旅游發展總體布局,區域生態旅游大環線加快完善,推出200條精品旅游線路。有機草原監測面積突破9000萬畝,牦牛藏羊實現可追溯覆蓋39個縣超600余萬頭(只),累計認證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地理標志農產品突破1000個,全面推動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