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生態保護優先 守好藍天碧水凈土
來源: 青海日報
“生態文明時代的到來,拓展了青海發展的新空間。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實現可持續發展是全球的共同追求?!笔〉谑龑命h代會明確指出,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綠色發展成為時代發展的主旋律。
省委十三屆五次全會指出,保護生態是青海最大的責任,必須立足于生態保護優先,堅定實施生態報國戰略,扎扎實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確?!耙唤逅驏|流”。
今天的青海,生態地位無可替代,對國家生態安全的重要性尤其突出。生態資源就是最大的資源,生態優勢就是最大的優勢,綠色發展就是最大的發展,我們正迎來青海發展的黃金期,我們的道路正在越走越寬廣。
中央有部署青海有行動
青海生態地位重要而特殊,必須擔負起保護三江源、保護“中華水塔”的重大責任。要堅持保護優先,堅持自然恢復和人工恢復相結合,從實際出發,全面落實主體功能區規劃要求,使保障國家生態安全的主體功能全面得到加強。
中央有部署,青海有行動。省委省政府把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新要求新部署同深入落實“四個扎扎實實”重大要求緊密結合起來,準確把握進入新時代青海發展的階段性特征,與時俱進深化省情認識,在深入實施“五四戰略”的同時,突出省情特點和比較優勢,制定了《關于堅持生態保護優先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的若干意見》,大力弘揚新青海精神,奮力推進“一優兩高”,創造性地推動中央生態優先決策部署在青海落地見效,開啟了新時代新青海發展的新征程。
生態不是發展負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就是幸福。省委省政府帶領全省各族干部群眾不斷解放思想,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形成了“綠色崛起”的發展共識,在建設更加富裕文明和諧美麗新青海的進程中,大力發展綠色產業,齊心協力共抓保護,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冬日清晨,走進格爾木市唐古拉山鎮長江源村,藏式風格的大門,干凈寬闊的村道,紅頂白墻的院落,安靜而祥和。在收看習近平主席2019年新年賀詞后,65歲的老支書更尕南杰感慨萬分:“非常贊同習主席提到的創造者和守護者,應該說我們就是一個個守護者。”
青海始終堅持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批示指示精神和視察青海時的重要講話精神,牢固樹立生態保護優先理念,主動承擔起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的重任,全面加強三江源生態保護工作,實現了在保護中發展,發展中保護。通過退牧還草、生態移民等,讓天更藍,山更綠。如今,一望無際的草地,清澈的河水,三江源變得越發壯美動人。
為響應國家三江源生態保護政策,包括更尕南杰一家在內的128戶牧民放下牧鞭,離開世代生活的長江源頭,搬到了位于格爾木市郊的新家園——長江源村。從山上到山下,從牧民到村民,他們住進了寬闊干凈、通水通電的新房,在長江源村開始了新生活。
更尕南杰說:“保護生態的目的就是讓草原恢復原貌,現在已經實現。保護生態,我們的選擇對了?!鄙鷳B管護員鬧布桑周說,野生動物多了,放牧現象少了,我感覺,保護三江源頭的付出是值得的。
同時,長江源村通過鄉村振興和特色小城鎮建設,實現了生態環境保護和牧民生活質量提高的雙贏。村委會主任扎西達娃說,在草原獎補、困難補助、燃料補助等國家好政策的扶持下,村民生活越過越紅火,2018年長江源村實現整村脫貧,在生態保護的同時,長江源村實現了自身發展。
只有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青海才能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才能融入國家戰略,為建設美麗中國作出青海貢獻。長江源村的變遷是青海保護三江源,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一個縮影。
推動綠色發展轉變發展方式
大江東流,奔騰不息;三江河畔,綠意盎然。
保護生態是青海最大的責任。我省以建設生態大省、生態強省為主攻方向,以生態文明理念為引領,以建設三江源國家公園為重點,以生態功能提升、資源節約提效、環境治理提質、國土綠化提速、生態制度構建五大行動為載體,努力開創生態保護建設新局面。
持續推動綠色發展,青海轉變發展方式,不斷拓展發展新空間,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加快結構調整,實現以更低的消耗、更小的環境影響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統籌推進大扶貧、大生態,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青海走出了一條有別于東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綠色發展新路。
2018年6月20日零時至28日24時,我省連續9天216小時全部使用清潔能源供電,打破了2017年創下的“綠電7日”世界紀錄。
靠風、光、水發電,如此大規模、長時間,確保安全、平衡和穩定,這是對多年來我省清潔能源發展的一次實力驗證,是綠色發展理念的最好體現。
2018年春天,我們走進地處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恰卜恰鎮以南十幾公里處的塔拉灘,感受“水光互補”創造的生態奇跡。眼前,太陽能光伏發電站一個接一個,在塔拉灘77.9平方公里的草地上鋪展開來。與昔日荒涼單調的塔拉灘相比,今天的塔拉灘已經變成了一座生機盎然的能源城。
當沙漠遇上光伏,生態保護的理念已融入其中。通過種植堿草、固沙草等植物進行光伏支架型式研究,使光伏板下的風速減小了50%以上,蒸發量減少了30%以上,水源涵養量大大增加,土地荒漠化得到遏制。更值得一提的是,當地貧困戶在光伏板下養起了“光伏羊”。
綠色發展,青海持之以恒——青海沒有海,但是卻有集中成片的“藍色光伏海洋”??胺Q太陽能資源的“聚寶盆”,青海做足了“陽光工程”。生態保護、綠色發展,青海努力打好這兩張牌,靠的不光是綠色制造工程,更有許許多多的綠色惠民富民工程。幸???、美麗邊麻、花海上山莊、飛行小村麻拉河……從前默默無聞的貧困村莊,如今個個聲名鵲起,生態文明讓窮山溝變了樣。
生態自覺全民共識
堅決守好藍天碧水和凈土,像保護“眼睛”和“生命”一樣守護生態環境,已經成為青海各族干部群眾的自覺行動和生動實踐。
生態是青海最重要最可持續的品牌。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到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全過程,體現到規劃編制、項目審批、工程建設、民眾生活和政府監管各方面,讓生態文明成為全省共同的價值追求和青海發展的鮮明標識。
召開全省生態環境保護大會,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加快構建具有青海特色的生態文明體系。深入開展生態環境系統治理,以“五大生態板塊”為重點,著眼于系統保護和修復,扎實推進三江源二期、祁連山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試點、青海湖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等一批重點生態工程,努力從整體上恢復和強化區域生態功能……
全方位開展生態環境省情和綠色價值觀教育,把生態文明教育納入國民教育、干部職工培訓、農牧民技能培訓體系中,加快生態文明知識普及,推進“綠色細胞工程”建設,積極培育生態文化和生態道德。鼓勵綠色出行和綠色消費,倡導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把低碳融入生產生活,增強全社會建設生態文明的主人翁意識。
從“建設生態文明:綠色變革與轉型——綠色產業、綠色城鎮”到“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青海緊緊抓住生態文明建設“關鍵期”“攻堅期”“窗口期”的重要機遇,全面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著力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從源頭上防治環境污染,構筑生態安全屏障,提升環境治理能力,努力譜寫美麗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青海篇章。
高站位把握、高起點統籌、高標準推進、高效率落實……“三江源碧水行動”“綠劍3號”“綠劍4號”中央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整改和“綠盾”自然保護區監督檢查;水污染綜合治理,大氣污染防治,土壤環境安全防控,農牧區人居環境改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舉措全面推進,青海各族干部群眾用實際行動留住藍天綠水和青山。
回望2018年,青海藍天在增多,河湖在變清,綠色在拓展,生態文明建設步伐鏗鏘有力。8個市州政府所在地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為92%,較年度目標高4個百分點;湟水河出省段水質達標率為100%,“還青海人民一條清澈母親河”的目標基本實現;森林覆蓋率由1978年的不到1%提高到6.3%……
綠色是青海的底色,是最靚的幸福色。今天,我們看到,青海堅定生態自信、增強生態自覺、實現生態自強,堅定不移走出了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為維護中華民族生態安全作出了積極貢獻。(林玟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