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將再增50個美麗城鎮(鄉)
根據《青海省美麗城鎮(鄉)建設工作方案(2019-2025年)》,未來幾年,我省將再規劃50個鄉鎮,繼續實施美麗城鎮(鄉)建設。
從今年起,我省將對尚未實施過美麗城鎮建設的鎮,和部分地處道路沿線、景區周邊、承載能力較強的鄉,再規劃50個鄉鎮,每年篩選10個鄉鎮,建設期為兩年至三年。省財政每年安排5億元專項資金,每個鎮(鄉)按每年3000萬元至6000萬元的標準給予補助,到2025年,將50個鄉鎮打造成為基礎設施配套、服務功能完善、環境美麗宜居、管理體制創新、鎮容鎮貌協調、特色經濟繁榮的美麗城鎮(鄉),達到《青海省美麗城鎮建設標準》。
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將按照“分類指導、突出重點、完善配套、適度超前”和“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則,因地制宜,優先加強老舊基礎設施改造,統籌推進市政交通、給排水和垃圾污水處理、公廁、能源供應等重要基礎設施建設,提高鄉鎮綜合服務功能。對于規模較大的鎮和人口相對集中的鄉,以“凈化、綠化、美化、亮化”為重點,完善和提升基礎設施建設與服務水平;地處重點交通沿線、旅游景區的鄉鎮,以“凈化、綠化、美化”為重點,采取填平補齊的方法,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并結合既有建筑節能改造工程,對鄉鎮主要道路沿線建筑物外立面改造,引導民居等各類建筑與鄉鎮整體風貌協調一致。
環境綜合整治方面,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加大鄉鎮環境綜合整治力度,消除鄉鎮臟亂差現象;推進鄉鎮接合部污水截流、收集、處理工作,提高鄉鎮污水綜合治理能力;提高鄉鎮綠地系統規劃建設水平,因地制宜搞好綠化工作。
傳承歷史文脈方面,科學制訂實施方案,充分體現地域文化、民族特色和歷史記憶,延續文明脈絡,塑造能夠充分體現當地風土人情、文化特征的特色風貌,豐富和提升城鎮文化內涵;做好文物保護和搶救,對具有傳統建筑風貌和歷史文化價值的古建老宅、歷史文化名城、傳統街區和人文建筑等進行重點保護和修繕,充分體現鄉鎮民俗風情和歷史文化記憶。
發展特色產業方面,根據城鎮資源優勢和地域特點,針對我省各地區經濟發展的實際和特點,大力培育發展與城鎮所在地主體功能和資源條件相適應的特色產業體系,調整優化產業布局和結構,增強城鎮經濟活力,注重利用技術創新和規模效應,建設綠色生態產業體系,培養和發展新的產業集群,不斷提升產業鏈水平。
綜合管理能力方面,完善鄉鎮管理責任制度,圍繞鄉鎮車輛管理中的“治亂疏堵”難點,推動治理交通擁堵、出行難、停車難,綜合整治違規違法車輛上路行駛、違章占道等突出問題;強化鄉鎮接合部地區管理工作,完善社會治安綜合防控體系建設;創新社區管理模式,完善社區服務設施,打造社區承接政府公共服務和開展便民服務的有效平臺。
公共服務水平方面,不斷完善教育、醫療、文化、體育、社會服務、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社會管理等公共服務設施,提升政府公共服務的能力和水平。合理配置公共服務資源,制定優惠政策措施,促進醫療、教育等行業優質服務資源向鄉鎮流動和傾斜,提高公共服務質量;完善養老、醫療等基本保險制度和就業援助政策,健全社會保障、公共就業服務體系;逐步建立以物質性救助為基礎,服務性救助、發展式救助為補充的現代社會救助體系;逐步建立社區養老服務模式,完善社區基本養老服務設施。推進鄉鎮公共廁所建設,積極改善人民群眾如廁難,形成數量充足、布局合理、便捷舒適的鄉鎮公共廁所服務體系。(彭娜 沈麗萍)
根據《青海省美麗城鎮(鄉)建設工作方案(2019-2025年)》,未來幾年,我省將再規劃50個鄉鎮,繼續實施美麗城鎮(鄉)建設。
從今年起,我省將對尚未實施過美麗城鎮建設的鎮,和部分地處道路沿線、景區周邊、承載能力較強的鄉,再規劃50個鄉鎮,每年篩選10個鄉鎮,建設期為兩年至三年。省財政每年安排5億元專項資金,每個鎮(鄉)按每年3000萬元至6000萬元的標準給予補助,到2025年,將50個鄉鎮打造成為基礎設施配套、服務功能完善、環境美麗宜居、管理體制創新、鎮容鎮貌協調、特色經濟繁榮的美麗城鎮(鄉),達到《青海省美麗城鎮建設標準》。
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將按照“分類指導、突出重點、完善配套、適度超前”和“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則,因地制宜,優先加強老舊基礎設施改造,統籌推進市政交通、給排水和垃圾污水處理、公廁、能源供應等重要基礎設施建設,提高鄉鎮綜合服務功能。對于規模較大的鎮和人口相對集中的鄉,以“凈化、綠化、美化、亮化”為重點,完善和提升基礎設施建設與服務水平;地處重點交通沿線、旅游景區的鄉鎮,以“凈化、綠化、美化”為重點,采取填平補齊的方法,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并結合既有建筑節能改造工程,對鄉鎮主要道路沿線建筑物外立面改造,引導民居等各類建筑與鄉鎮整體風貌協調一致。
環境綜合整治方面,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加大鄉鎮環境綜合整治力度,消除鄉鎮臟亂差現象;推進鄉鎮接合部污水截流、收集、處理工作,提高鄉鎮污水綜合治理能力;提高鄉鎮綠地系統規劃建設水平,因地制宜搞好綠化工作。
傳承歷史文脈方面,科學制訂實施方案,充分體現地域文化、民族特色和歷史記憶,延續文明脈絡,塑造能夠充分體現當地風土人情、文化特征的特色風貌,豐富和提升城鎮文化內涵;做好文物保護和搶救,對具有傳統建筑風貌和歷史文化價值的古建老宅、歷史文化名城、傳統街區和人文建筑等進行重點保護和修繕,充分體現鄉鎮民俗風情和歷史文化記憶。
發展特色產業方面,根據城鎮資源優勢和地域特點,針對我省各地區經濟發展的實際和特點,大力培育發展與城鎮所在地主體功能和資源條件相適應的特色產業體系,調整優化產業布局和結構,增強城鎮經濟活力,注重利用技術創新和規模效應,建設綠色生態產業體系,培養和發展新的產業集群,不斷提升產業鏈水平。
綜合管理能力方面,完善鄉鎮管理責任制度,圍繞鄉鎮車輛管理中的“治亂疏堵”難點,推動治理交通擁堵、出行難、停車難,綜合整治違規違法車輛上路行駛、違章占道等突出問題;強化鄉鎮接合部地區管理工作,完善社會治安綜合防控體系建設;創新社區管理模式,完善社區服務設施,打造社區承接政府公共服務和開展便民服務的有效平臺。
公共服務水平方面,不斷完善教育、醫療、文化、體育、社會服務、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社會管理等公共服務設施,提升政府公共服務的能力和水平。合理配置公共服務資源,制定優惠政策措施,促進醫療、教育等行業優質服務資源向鄉鎮流動和傾斜,提高公共服務質量;完善養老、醫療等基本保險制度和就業援助政策,健全社會保障、公共就業服務體系;逐步建立以物質性救助為基礎,服務性救助、發展式救助為補充的現代社會救助體系;逐步建立社區養老服務模式,完善社區基本養老服務設施。推進鄉鎮公共廁所建設,積極改善人民群眾如廁難,形成數量充足、布局合理、便捷舒適的鄉鎮公共廁所服務體系。(彭娜 沈麗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