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三江源國家公園蹲點采訪報道之四
“青海的生態地位重要而特殊?!薄氨Wo好三江源,保護好中華水塔,是青海義不容辭的重大責任,來不得半點閃失?!?/p>
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肩負國家使命,自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啟動以來,青海立足國家生態安全戰略,把體制機制創新作為體制試點的“根”與“魂”,舉全省之力積極探索、推進改革。
確立了依法、綠色、全民、智慧、和諧、科學、開放、文化、質量建園的理念;形成了三江源國家公園規劃、政策、制度、標準、生態保護、機構運行、人力資源、多元投入、科技支撐、監測評估考核、項目、宣傳教育、公眾參與、合作交流、社區共管十五個體系;改變了原來“九龍治水”局面,徹底解決執法監管“碎片化”問題,理順自然資源所有權和行政管理權關系……
在一系列探索創新、改革實踐中,三江源地區生態系統退化得到遏制,生態環境狀況明顯好轉,農牧民生產生活水平穩步提高,國家生態安全屏障進一步筑牢。
解決體制上的碎片化,開啟大部門寬職能綜合性保護之路
2016年3月,中辦國辦印發《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首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在三江源地區實施,地方政府(青海省)為責任主體,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縣、治多縣、曲麻萊縣及可可西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管轄區域被納入試點范圍。
如何扎扎實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以生態保護優先理念協調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確保源頭活水源源不斷、生命之水長流不竭,讓子孫后代擁有一方“凈土”?
國家公園建設初期,強化頂層設計,勇于探索創新,先后制定出臺了《青海省創建全國生態文明先行區行動方案》《青海省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總體方案》《青海省主體功能區規劃》等一系列生態文明建設方案、規劃,對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作出了一攬子政策制度設計,有力保障了保護和建設的科學規范、有序推進。
堅持“大部門、寬職能、綜合性”的原則,整合行政資源,減少管理層次,構建精簡、高效、統一、精干的行政管理機構,率先探索建立三江源國家公園生態保護新體制、新機制。
2016年6月,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正式掛牌,長江源、黃河源、瀾滄江源三個園區管委會一并成立。各園區所在縣的縣委書記任園區管委會黨委書記,縣長任主任,水利、環保、國土、林業等縣級主管部門一并納入管委會,整合為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管理局。從構建大部門管理體制,到優化重組各類保護地,國家公園讓自然資源所有權和行政管理權、自然保護與經濟發展、不同政府部門之間、管理者與利用者之間,通過制定統一的規范和標準,保育了自然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原真性、多樣性和典型性,為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鋪墊出了一條持續發展的共享之路。
這一改革,無史可鑒;這一改革,大刀闊斧,這一改革,走在了全國前列。讓曾經的“九龍治水”“條塊分割”“政出多門”“職能交叉”“職責分割”等弊端,創新為功能重組、統一管理的國家公園新模式。
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黨委書記、局長李曉南說,解決體制上的碎片化,才能解決保護上的碎片化。各園區內縣政府組成部門由原來的20個左右統一精簡為15個,生態管理歸管委會,其他社會管理歸地方政府,各司其職、相互配合,為實現國家公園范圍內自然資源資產、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兩個統一行使”和三江源國家公園重要資源資產國家所有、全民共享、世代傳承奠定了體制基礎。
按照“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山水林草湖一體化管理保護”的原則,三江源國家公園范圍內的自然保護區、國際和國家重要濕地、重要飲用水源地保護區、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風景名勝區、自然遺產地等得到優化組合。在集中統一管理下,各園區各功能分區之間的整體性、聯通性、協調性得到加強,實現了整體保護、系統修復、一體化管理的目標。
夯實國家公園綠色家底,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家園
“現在我們村與北京大學山水自然保護中心合作,已達安裝了82臺紅外相機。每臺相機專門有一保管護員負責,3個月收集一次信息,目前已監測到了40多只雪豹、7只金錢豹?!彪s多縣昂賽鄉年都村生態管護員次丁是最早的一批監測員。他負責管理著一臺紅外相機,平時他將相機放到最有可能拍攝到野生動物的位置,然后定期維護、收集數據。紅外相機拍攝到的野生動物,成了他最開心和自豪的事。
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瀾滄江源園區管委會規劃財務部部長牟永宏介紹,近年來雜多縣政府同科研院所在瀾滄江源頭地區開展持續生物多樣性調查活動,共有80余名經過培訓的牧民生態監測員參與到野生動物的監測中。目前,年都村水下紅外相機已經安裝好,在陸地紅外線相機實現全覆蓋的同時,監測內容將延伸向這里的各條水域。
為全面推動綠色發展,三江源地區先后累計投入22.5億元資金,重點實施了生態保護建設工程、保護監測設施、科普教育服務設施、大數據中心建設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以及三江源二期工程、濕地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等項目。
通過實施生態監測和基礎地理信息系統建設工程,整合先進監測手段,運用通訊傳輸和信息化技術,國家公園實現了三江源地區環境、生態、資源等各類數據的高密度、多要素、全天候、全自動采集,形成了以“3S”技術為支撐、遙感監測與地面監測相結合的三江源綜合試驗區區域生態監測體系和監測技術保障體系,初步建立了“天空地一體化”的生態環境監測評估體系和數據集成共享機制。
走進三江源國家公園,無論在黃河源園區,還是在瀾滄江源園區或長江源園區,聽到、看到最多的還是生態管護員救助野生動物、護漁、護鳥的故事。
目前,通過退牧還草、禁牧封育、草畜平衡管理、黑土灘治理、草原有害生物防控等措施,三江源地區草原植被蓋度提高約2個百分點,實際載畜量減少到1599萬羊單位,退化草地面積減少約2300平方公里,各類草地草層厚度、覆蓋度和產草量呈上升趨勢,生態系統退化趨勢得到初步遏制,生態服務功能進一步凸顯。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征之一。惟有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才能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經過近三年的試點,創新出的”六位一體”“一崗多責”等體制機制,實施的重大生態工程,正改變著三江源國家公園的環境,數據就是最有力的證明:
——通過實施封山(沙)育林、人工造林、現有林管護和中幼林撫育等措施,三江源地區森林覆蓋率由4.8%提高到7.43%,森林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的生態效益逐漸釋放,沙化土地治理率提高到47%,沙化擴大趨勢得到初步遏制,流沙侵害公路等現象得到緩解;
——三江源地區水域占比由4.89%增加到5.70%,濕地監測站點植被蓋度增長了4.67%,樣地生物量呈增長趨勢。年平均出境水量比2005至2012年均出境水量年均增加59.67億立方米,地表水環境質量為優,監測斷面水質在Ⅱ類以上;
——通過采取圍欄、設立封育警示牌等措施,減少了人為干擾,濕地面積顯著增加,植被蓋度逐步提高,濕地生態系統得到了有效保護,濕地功能逐步增強。藏羚、普氏原羚、黑頸鶴等珍稀野生動物種群數量逐年增加,生物多樣性逐步恢復。
三江源國家公園通過邊實踐、邊完善、邊提高、邊推進,在科學規劃、綜合協調、管理機制、資源整合、科技支撐等方面積累了大量實踐經驗,探索形成了黑土灘綜合治理、牧草補播及草種組合搭配、“楊樹深栽”等一批可借鑒、可復制、可推廣、可操作的模式和技術,為新時代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優化生態安全屏障體系提供了好的做法和經驗。
釋放生態保護紅利,達到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效果
近期,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對青海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二期工程規劃實施中期評估。結果顯示,三江源地區生態系統退化趨勢得到初步遏制,生態建設工程區生態環境狀況明顯好轉,生態保護體制機制日益完善,農牧民生產生活水平穩步提高,生態安全屏障進一步筑牢。
“作為一名生態管護員,能夠保護家鄉的山水林草不受‘傷害’,就是我最大的快樂!這也是一件為子孫造福、讓鄉親們羨慕的事,我感到很榮耀?!爆敹嗫h生態管護員才昂仁增所能感受到的變化不僅是牧草長高了、野生動物增加了、環境更好了。
從普通牧民轉變為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一名生態管護員,才昂仁增放下牧鞭,加入到生態保護的行列。是三江源國家公園實施的“一戶一崗”制度,讓和他一樣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納入網格員公益崗位,實現了被動接受管理向社會管理參與者的轉變。
每名網格員實行“基礎工資+績效工資”方式,每月1800元工資按照基礎工資70%,績效工資30%的比例,以“一卡通”形式發放,不僅讓普通牧民實現了投身建設國家公園的愿望,也讓戶均每年增加2萬元以上收入。享受到了生態“紅利”,保護生態的積極性空前高漲。
通過生態畜牧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村能源建設、技能培訓以及退牧還草、草原森林有害生物防控、退化草地治理、水土保持等生態保護工程實施,三江源地區生態優勢正逐步轉化為發展優勢,生態紅利溢出效應日益顯現。
尤其,實施了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生態公益林補償、生態移民補助、濕地生態補助、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等工程和政策,初步建立了三江源地區以中央財政為主、地方財政為輔的生態補償體系,生態補償機制得到進一步完善。
隨著發展生態畜牧業、生態旅游,生態保護紅利持續釋放,農牧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據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的青海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二期工程規劃實施中期評估結果顯示,三江源地區實現旅游總收入79.48億元,年均增速20.75%。同時,牧群眾通過我省全面落實各項支農惠農政策和各類生態保護政策,設立草原生態公益管護崗位,拓寬了農牧民就業渠道,促進當地農牧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7300元,農牧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
牟永宏說,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的實施,明顯加深了項目區廣大干部群眾對三江源地區生態保護和建設重大意義的認識。廣大群眾由原來的“要我保護”轉變為“我要保護”,自覺參與生態保護和修復工作的熱情和積極性高漲,為持續深入推進三江源保護奠定了良好的社會基礎。
李曉南說:“通過提升公共服務能力,各園區吸引老人和小孩向城鎮集中,以此減輕草場壓力,讓牧民群眾逐步達到轉崗、轉業、轉產的目的,實現了減人減畜的目標?!?/p>
如今,在穩定草原承包經營基本經濟制度,園區牧民草原承包經營權不變,在充分尊重牧民意愿的基礎上,國家公園在體制試點中通過發展生態畜牧業合作社,開始大膽嘗試將草場承包經營逐步轉向特許經營,鼓勵引導并扶持牧民從事公園生態體驗、環境教育服務以及生態保護工程勞務、生態監測等工作,使牧民群眾在參與生態保護、公園管理中獲得了穩定長效收益,促進了當地牧民群眾增收致富。(羅連軍 林玟均 咸文靜)
記者感言
生態優先 綠色發展
在海拔4000米以上、生態極其脆弱的長江、黃河、瀾滄江發源地,破解保護與發展的關系,不是選擇題而是必答題。
通過突破傳統的束縛,打破原有的界限,構建大部門管理體制,優化重組各類保護地,改變“九龍治水”“條塊分割”“政出多門”“職能交叉”“職責分割”等弊端,國家公園體制試點走好了創新的第一步,為科學規范、有序推進公園保護與建設提供了有力保障。
通過國家公園生態管護員“一戶一崗”制度,三個園區實行網格化管理,戶均年增收2萬元以上,切實享受到了生態“紅利”。一些解放出來的剩余勞動力,發展生態畜牧業、生態旅游業,由草原利用者轉為生態管護者,實現從被動接受管理向社會管理參與者的轉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雛形在這里顯現。
三江源地區的實踐告訴我們,破解發展與保護難題,關鍵是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正確把握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關系,探索協同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路子。
保護與發展的難題,正在三江源大地上破解,前行的道路還很漫長?!氨Wo好三江源,保護好中華水塔”是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是青海義不容辭的重大責任,容不得半點閃失。我們要牢記“三個最大”省情定位,堅持生態保護優先,進一步保護生態環境與建設的緊迫性和艱巨性,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對人民群眾、對子孫后代高度負責的態度和責任,把生態環境保護優先理念貫穿于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扎實做好三江源國家公園內的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生態公益林補償、生態移民補助、濕地生態補助、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等各項工作,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向縱深發展,實現生態保護、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的“共贏”,確保一江春水向東流,確保中華水塔豐沛堅固。(羅連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