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綠水青山定調發展底色——三江源國家公園蹲點采訪報道之三
來源: 青海日報
今年53歲的云塔家住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縣昂賽鄉年都村。三江源國家公園成立后,拿了幾十年牧鞭的他戴上袖章,成為了一名生態管護員,每個月都有1800元的工資。吃上“公家飯”讓云塔一家有了穩定的收入,更令他沒有想到的是,去年10月份,當地政府開展“生態體驗”旅游扶貧項目,包括他家在內的21戶貧困戶成為了第一批受益者。提供食宿、當好向導,十幾天下來就有幾千元的收入,家門口的綠水青山真正成為了“金山銀山”。
生態好了,牧民富了。從牧民到生態管護員,從“公家飯”到“旅游飯”,云塔生活中的每一個改變,都和生態保護息息相關。
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建設以來,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越來越多的人深刻認識到:保護與發展并不矛盾,青山和金山可以“雙贏”。
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建設以來,環境保護合力集聚形成,綠色生活方式日益普及,“生態”“綠色”成為人們關注的熱詞,保護環境已成為居住在三江源地區群眾的共識。
一度電背后的能源變革
黃河源頭,寒風習習。
位于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城的中民光伏瑪多縣清潔能源供暖項目1號片區電鍋爐的廠房內,工作人員王魁正在仔細查看每一臺設備是否都在正常運轉。
“以往是灰頭土臉,現在,是無塵作業?!被貞浧疬@幾年工作環境的變化,燒了好幾年鍋爐的王魁感慨不已。
幾年前,王魁上班需要全副武裝,“大褂、口罩、手套缺一不可,即便如此,一天拉煤、上煤、燒煤忙活下來,連痰都是黑色的。”
如今,只要按幾個按鈕,源源不斷的熱氣就從這里送到縣城的家家戶戶。雖然他省了力,可居民家中的溫度并沒有打折,不僅24小時都能實現供暖,屋里比以前燒煤鍋爐時還暖和。
“煤改電”的探索,正是瑪多縣開啟綠色發展新篇章的注腳。
地處三江源國家公園核心區的瑪多縣,平均海拔4300米以上,冬季漫長嚴寒,全縣年采暖時間長達11個月。
“以往縣城采暖用能主要是煤炭,供暖成本高且環境污染大。隨著清潔能源供暖項目的投運,不僅可滿足縣城近5000人的取暖需求,還使瑪多在全省率先實現了縣域清潔能源供暖全覆蓋?!睋敹嗫h委常委、縣人民政府副縣長張強介紹,瑪多縣按照就近供暖的原則,共分為4個供暖片區,并將原分散供暖單位就近納入到相應片區內,確保供暖半徑減少至1公里范圍內,實現供熱面積小、管損少、分區控制的目標,有效減少能源損失。不僅能夠有效改善縣城供熱現狀,提升當地牧民生活品質和便利化程度,同時也將消除原有燃煤鍋爐煙塵、燃煤鍋爐產生的爐渣堆放以及燃煤堆積料場在大風天氣造成的大量灰塵,避免因取暖造成的環境污染。
作為瑪多縣建設清潔能源示范縣的開局之篇,數據顯示,這一項目的投運每年可替代標準煤20712噸,可減少碳粉塵排放14084噸、二氧化碳排放51635噸、二氧化硫排放1554噸、氮氧化物排放715噸。
“其實,這既是推進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建設的又一新亮點,也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民心工程。對于居民來說,供暖方式發生轉變并沒有增加他們的取暖費用,也不影響他們正常用電?!睆垙娬f。
一座城探索出的逆襲之路
一大早,家住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縣薩呼騰鎮安置區的布多就開始將家里的垃圾按照塑料瓶、紙張、玻璃瓶等進行分類,隨后裝入門后不同的垃圾袋中,等待垃圾轉運車的到來。作為一名生態管護員,這幾乎是他每天必須要在家里完成的一項“環保任務”。其實,不單單是布多,他50多歲的母親也知道垃圾分類的重要性。
“我們去年才搬到這里居住,但垃圾分類,我們在村上就開始了?!辈级喔嬖V記者,他家在昂賽鄉熱青村時,村民就有這樣的意識。
“在雜多縣,幾乎所有人每天都會把自家垃圾進行分類,然后等著垃圾回收車過來拉走?!比磭夜珗@瀾滄江源園區副調研員兼規劃財務部部長牟永紅說,對雜多縣的干部群眾來說,垃圾分類不再是一個陌生的詞匯,而是一個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
回收垃圾的過程很簡單,也很方便。每天早上垃圾轉運車開到家門口時,把分揀好的垃圾拎出門,倒進車里就行。
但形成這樣的局面并非易事。
曾幾何時,雜多縣一直被垃圾處理問題困擾,很多居民將垃圾隨意傾倒在家門口,縣城周圍經常垃圾遍布,臭氣熏天,甚至出現了“垃圾圍城”的局面。
雜多縣是瀾滄江、長江南源的發源地,是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具有極其獨特和重要的生態環境地位。妥善處理并解決好垃圾問題,減輕垃圾對源頭環境的影響,對確保區域生態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如何破解這道必答題?
根據實際情況,雜多縣引入垃圾分類理念,經過幾年的嘗試推廣,逐步形成了“戶分類、村收集、鄉轉運、縣處理”的新型牧區垃圾處理機制,村民在各自家中進行垃圾分類,村里集中收集,由鄉上把垃圾轉運到縣城垃圾處理站處理。
在雜多縣垃圾填埋廠,記者看到幾名工作人員正在分揀剛剛運來的垃圾。一旁,壓縮成捆的飲料瓶、塑料罐等可回收垃圾排放得整整齊齊。
“雜多縣每天產生的生活垃圾能達到100噸左右?!必撠熑税颓喔嬖V記者,這些垃圾中,易拉罐、塑料瓶、紙箱等都會被撿出回收,不可回收的垃圾將被填埋,有害垃圾和壓縮后的可回收垃圾將會再次進行處理。
如今,不僅縣城的衛生狀況大為改觀,走在鄉村公路上,每隔兩三公里就能看到一個個彩色的垃圾轉運站。據了解,這些轉運站里的垃圾是牧民們從山里用牦牛和摩托車運出來的,縣里的環衛車會定期收集轉運和集中處理。
一堂課折射出的理念轉變
什么是三江源?三江源生態保護有哪些重要性?應該怎樣保護三江源?
這樣的問題并不是出現在一個專題講座上,而是出現在治多縣加吉博洛鎮吉尕小學一堂別具特色的生態課程中。
吉尕小學是一所鎮屬全日制寄宿小學,學生多為治多縣五鄉一鎮的牧民子女。
“過去我們學校沒有專門的環保課。有一次,我參加了一場關于三江源保護的培訓,回來后一直在想,能不能把這些知識也給學生講一講?!闭f起生態保護,鬧布智美老師總是有一肚子的話想說。
2017年5月,鬧布智美的夢想實現了。吉尕小學依托“三江源國家公園園區青少年生態道德教育基地”建設,在學校內開設具有當地生態和人文特色的環境教育課程和環保實踐活動,生態環保知識進了課堂。
“我們的課程主要是針對三年級以上的學生,每班每周一節。”鬧布智美告訴記者,雖然課程開設時間不長,但生態教育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效。
“目前,全校80%的學生知道縣城周邊和自家牧場附近一些山水的名稱,全校90%學生能夠做到不吃零食,學生和家長都能自覺減少食用有害健康和環境的食品。”
無獨有偶。
在瑪多縣民族寄宿制小學,生態課程也小有名氣。
“學校是2016年開始設置生態課程,主要目的就是教育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的點滴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愛護花草樹木、不亂扔垃圾,懂得節儉,爭做環保小衛士?!毙iL趙生云告訴記者。
據趙校長介紹,瑪多縣民族寄宿制小學的環保課程設置較為豐富。除了上課外,2017年,學校成立了自然科學小組,組織學生進行生態觀測。今年的第一場雨是什么時候下的?雨量如何?同一條河不同月份流量有什么變化?通過這些活動,讓學生了解一些自然常識、認識身邊的一草一木,進而樹立起生態保護的理念。
“不同于其它地區的孩子,我們學生的父母、親戚很有可能就是一名生態管護員。開展這樣的課程,不僅教育了學生,還發揮了‘小手拉大手’的作用,透過孩子,父母也會受到教育和啟發。”趙生云笑著說。
一個合作社帶來的綠色收益
“去年分紅,我拿到了29219元!”
努布是托俄俄加合作社的一份子。回想起去年年底合作社分紅時的場面,他依舊心潮澎湃?!爱敃r桌子上一摞摞鈔票都堆成了小山!”
努布滿滿的幸福感,離不開當地畜牧業的轉型發展。
有黃河源頭第一縣之稱的曲麻萊縣位于玉樹藏族自治州北部,縣域面積4.7萬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是一個純牧業縣。努布所在的葉格鄉紅旗村是個距縣城100多公里,平均海拔4500米的偏遠村社。
2011年,乘著畜牧業轉型發展的東風,紅旗村托俄俄加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小組成立了。作為紅旗村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下設的16個股份制合作小組之一,這個小組成立之初僅有16戶牧民參加,整合了牛640頭、羊1100只。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小組成立后就主動適應市場需求,調整完善思路,采取股份制模式,將牧民的草山、牛羊和勞動力等分別按股作價,統一生產經營、統一管理分配。集中經營解放了勞動力,改變了原來每家每戶不論牲畜多少,牧民都在草場上放牧的狀況。剩余勞動力從事第二產業、第三產業或者外出務工,年底分紅。
“以前牛羊不多,可天天都得圍著它們轉。加入合作社后牛羊有人管理了,關鍵是收入有了保障?!蹦撩衲岈斣?011年加入了紅旗村托俄俄加股份制生產小組,自己的牛羊和草場交由合作社管理,一年下來不僅有近兩萬元的收入,自家草場的草也長得比以前好了。
通過入股分紅的方式,將牧民手中的草場和牲畜進行整合,改變了牧民“跟著牛羊走,圍著草山轉”的生產生活方式,是傳統草原畜牧業走向現代化的關鍵一步。在整合資源保護生態的同時,合作社還先后開發出了干肉、干腸等特色產品。
“在玉樹,‘扎拉達澤’是個家喻戶曉的風干牦牛肉品牌,但很多人不知道,這是我們生產加工的?,F在,這個牌子不僅被很多玉樹人認可,產品還賣到了西藏?!蓖卸矶砑雍献魃绲睦硎麻L旦正才仁說,合作社成立后,減畜與增收兩不誤,“牧民的收入上去了,生活越來越好!”
三江之源,中華水塔。在這里,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已然成為干部群眾的共識與行動,良好的生態環境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增長點,高品質生活的支撐點。三江之水,正伴隨著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浩蕩東去。(咸文靜 羅連軍 林玟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