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四張牌” 引領綠色發展
來源: 青海日報
二十年高歌挺進,二十年豪邁跨越。
今天,第二十屆“青洽會”再次向我們昂首走來。
沿著展會鏗鏘邁進的足跡,一條日漸清晰的綠色發展之路躍然眼前。
今天,深入實施“五四戰略”,奮力推進“一優兩高”,努力打好“四張牌”,積極引領綠色發展,已然奏響了青海經濟發展的主旋律。
推進鹽湖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走綠色循環發展之路
鹽湖是我省的優勢資源,儲量巨大。其中,鉀、鎂、鈉、芒硝、鋰、鍶儲量居全國之首;氯化鉀、氯化鎂、氯化鋰等儲量占全國已探明儲量的90%以上;硼、溴儲量居全國第二……
2016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青海時指出,鹽湖是青海最重要的資源,也是全國的戰略性資源。要制定正確的資源戰略,加強頂層設計,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搞好開發利用。
有資源,有市場,有方向,有支持,青海綜合開發利用鹽湖資源的腳步從未停歇過。
眾所周知,合理開發利用鹽湖資源是實施國家資源安全保障戰略、糧食安全戰略、循環經濟發展戰略、融入“一帶一路”、生態文明戰略的現實需要,是全力實施科學資源管理創新與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舉措。
促進鹽湖資源的綜合利用和可持續發展,不僅事關國家糧食安全,還直接關系著我省新能源、新材料產業發展的資源保障,對加快推動青海乃至全國產業轉型升級都具有重要作用。
近年來,我省依托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得天獨厚的資源稟賦和基礎支撐,積極推進鹽湖資源綜合利用、延伸鹽湖化工產業鏈、壯大產業集群、發展循環經濟,推進青海鹽湖支柱產業高端化、新興產業規?;蛢瀯輦鹘y產業轉型升級,構建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鹽湖化工綜合利用循環產業體系。
經過不懈的努力,青海鹽湖資源開發利用已逐步由粗放向精細轉變,由單一向綜合轉變,青海鹽湖產業以鉀、鈉、鎂、鋰等為主的循環經濟產業鏈條已基本形成。
我們看到,一座世界級的綠色鹽湖化工基地正在青海高原不斷崛起。
發展清潔能源,走綠色可持續發展之路
在堅持生態保護優先,推進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征途中,青海能源發展至關重要。
去年以來,我省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要使青海成為重要的新型能源產業基地”的重大要求,堅決打好“清潔能源牌”,不斷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全省能源發展呈現穩中有進、結構向好、后勁增強的良好態勢。
“綠電7日”“綠電9日”“綠電15日”……
在往屆青洽會期間成功實現“綠電7日”“綠電9日”的基礎上,今年青洽會,我省將連續15天、360小時全省所有用電均來自綠色清潔能源,再次刷新世界紀錄。
與此同時,青海省清潔能源發展國際高峰論壇(QCEF)在西寧隆重召開。
論壇以“能源革命、清潔示范、美好未來”為主題,按照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新理念,打造國際能源交流與合作新平臺,助力青海省創建以100%清潔能源使用為目標,以新能源規?;_發為重點的清潔能源示范省、能源革命綜合試點省。
論壇上發布的青海能源發展白皮書指出:
2018年,青海省能源生產總體穩中有升,達3897.89萬噸標準煤,同比增長17.9%。其中原煤、原油、天然氣均有所下降,非化石能源發電量增幅較大。
2018年,青海省發電裝機容量2799萬千瓦,同比增長10.1%。其中,新增裝機256萬千瓦。新能源發展勢頭迅猛。其中,光伏裝機956萬千瓦、風電裝機267萬千瓦、光熱發電裝機11萬千瓦,超過水電裝機容量(1191萬千瓦)。全年發電量805億千瓦時,同比增長31.09%。電力主要流向陜西、江蘇、湖北、山東。
在綠色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青海始終是一步一個腳印,扎實推進。
打造“電力特區”重大舉措的提出;創建國家清潔能源示范省的獲批;青海至河南±800千伏特高壓直流工程等一批重大項目的開工建設……
如今,大力發展清潔能源已成為我省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激發資源潛能,發展前景廣闊的特色農牧業
走進2019年青洽會展館,特色農牧業發展館里展示的300多種青海特色農畜產品琳瑯滿目。
紅色的辣椒、綠色的蔬菜、黃色的瓜果,牦牛肉、藏羊肉、冷水魚,青稞、枸杞、藜麥……綠色無污染的生態產品向參觀者展示著我省高原農牧業發展精心培育的累累碩果。
青海農牧區大部分是生態保護區,土地、草場、林木既是生產資料,又是生態資源。
近年來,我省把生態建設與產業發展有機統一起來,加強草地生態畜牧業試驗區、現代農牧業示范區、農牧業科技園建設,打造糧油、果蔬、沙棘、枸杞等特色品牌產業,探索走出一條生態環境得到保護、綠色產業得到發展、廣大群眾得到增收的路子。
全面落實“四個扎扎實實”重大要求,深入實施“五四戰略”,堅持綠色發展理念,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加大支柱產業、綠色農業發展,積極優化調整種養結構、產品結構和區域結構,突出做精做優優勢產業,大力發展特色作物,全省種植結構逐步向糧經飼三元結構協調發展,農牧業現代化進程加速推進。
通過精準發力、定向施策,富民產業培育和農牧業提質增效取得積極進展。
加強結構調整,全省農作物種植結構呈現出“糧穩、經優、飼擴”的趨勢。
推動冷水養殖,打造沿黃流域冷水魚適度開發帶,冷水魚出口實現新突破,各類水產品產量顯著提升。
強化科技推廣,綠色糧油繼續保持高產高效的發展勢頭……
依托自然稟賦,發揮先天優勢,我省“生態青海,綠色農牧”的特色農牧業發展之路越走越寬闊。
找準著力點,不斷促進文旅融合發展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
近年來,我省旅游業深入挖掘全省獨特的自然資源和豐富的人文資源,開發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風情的旅游產品,在景區建設、品牌宣傳、旅游線路、旅游商品等方面,將文化貫穿到旅游發展的全過程,形成了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的新局面。
在產業轉型升級發展的新常態下,全省樹立融合發展和生態發展理念,加快要素融合,實施了塔爾寺藏文化創意園、貴德黃河生態文化旅游基地等文旅融合精品提升工程。
同時,推進業態融合,先后出臺多項政策,以改革和創新加快全省文化旅游產業轉型升級;促進區域融合,以市場手段整合配置融合發展,以核心景區引領全域發展,逐漸形成了大區域、大旅游、大合作、大市場的發展模式。
如今,絢爛奪目的高原民族特色文化正在一點點揭開神秘的面紗,并借助文化旅游、會展平臺等各種有效載體走向世界。
回眸2018年,我省全域旅游工作全面展開,省委、省政府印發《關于加快全域旅游發展的實施意見》,《青海省全域旅游發展規劃》《青海省生態旅游發展規劃》編制完成;
全省旅游項目投資建設力度繼續加大,一批投資規模大、帶動能力強、綜合效應好的旅游項目,納入“十三五”旅游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項目庫;
宣傳推介走出新路徑,將“百景走百城”宣傳活動重點放在對口援青省市及主要客源地,開展了“大美青海,感恩江浙滬”“水韻江蘇牽手大美青海”等一系列宣傳推廣活動;
圓滿完成五客匯青海行活動,期間創作視頻127條,發布原創文章87篇,微博話題、微信、微視頻、原創長文等共產生近3100萬次訪問量……
開啟2019年旅游季,我省將繼續堅持新發展理念,突出高原生態旅游、促進全域全時季旅游,通過豐富文化產品、提升旅游品質,努力把文化、旅游產業培育成為我省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現代服務業的龍頭產業。(解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