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青海:透過窗口放眼天空地
來源: 青海日報
習近平總書記在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視察時指出,“保護生態環境首先要摸清家底、掌握動態,要把建好用好生態環境監測網絡這項基礎工作做好?!?/p>
依托衛星遙感、航空遙感及生態環境大數據平臺,在三江源、青海湖、祁連山等重點生態保護區建立33個綜合站點、1145個基礎站點和220個跟蹤站點,對草地、林地、濕地、沙化土地、水文水資源、水土保持、氣象要素、環境質量、冰川凍土、生物多樣性及生態環境狀況遙感監測,青海正在構建的全面設點、全省聯網、自動預警、數據共享的“天空地一體化”生態環境監測監管網絡體系。
這一系列舉措,讓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在青海落地生根。
牢記囑托 不負使命
2016年8月23日,是青海生態環境保護事業發展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天。當天下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青海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省委省政府利用“天地一體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和“青海生態之窗”向習近平總書記匯報了全省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當天,結合多媒體演示,習近平總書記聽取全省生態文明建設總體情況和三江源地區生態保護及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情況匯報,通過遠程視頻察看了黃河源頭鄂陵湖—扎陵湖、昂賽瀾滄江大峽谷、昆侖山玉珠峰南坡、青藏鐵路五道梁北大橋等點位實時生態情況,并與當地基層干部、生態管護員進行視頻連線交流。
根據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省委要求全省“踐行‘四個意識’,扎扎實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奔著問題去、奔著困難去、奔著落實去、奔著服務去”,在全省上下開展“大走訪、大排查、大調研”活動,部署“一優兩高”戰略,堅決扛起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的政治責任,持續解決突出的生態環境問題。
特別是兩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多次赴三江源、青海湖和祁連山等高寒高海拔地區,克服高寒缺氧、高原反應,深入實地現場督察,為青海生態環境把脈點穴、問診治病,有力推進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青海落地生根,進一步推動青海省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不斷深入。
開展國土空間規劃編制,生態保護紅線評估調整,啟動編制《青海省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指導開展國土整治重大工程,深入開展清潔能源勘查開發,將資源節約集約利用作為推進發展方式轉變重要抓手,全面加強規劃管控、標準約束和考核引導。
生態環境保護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同步發力。全面停止了自然保護區及重點生態功能區、敏感區的礦業權投放;所有地勘項目全部推行綠色勘查,形成了綠色勘查“多彩模式”和綠色礦山建設“五龍溝模式”;穩慎推進自然保護區礦業權退出,加強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把中央環保督察問題整改當作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踐行“兩個維護”的重要抓手,馳而不息抓好整改,加快推進了環境恢復治理。
真抓實干 砥礪前行
2016年國家正式批準《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這是中國第一個國家公園體制改革的試點,核心是實現三江源重要自然生態資源國家所有、全民共享、世代傳承。到2035年青海省將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世界自然保護地典范。
為此,我省將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作為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牽引性工程全力推進。不僅創新了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創立了國家公園運行機制,還建立了資金保障長效機制。
省委生態文明建設領導小組實行雙組長制,設立了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及制度建設辦公室、綜合及工程辦公室,制定了貫徹落實《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和《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的實施意見,在全國率先出臺《青海省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總體方案》。從生態文明管理、監測、評價、考核等四個方面進行頂層設計,形成了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路線圖和時間表。
目前,全省重點在推進主體功能區規劃、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健全草原生態保護補獎績效管理機制、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改革、環境治理體系、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責任規定、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及責任追究和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考核等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據統計,2016年省政府制定了新一輪草原補獎實施方案,全省已累計落實草原補獎資金169.35億元,廣大牧區基本實現了草畜平衡,有力提高了草原生產力,提升了草原生態服務功能。
同時,全省13.79萬農牧民走上草原濕地管護員崗位,年發放管護資金達到17.47億元,人均年收入1.26萬元,有效增加了農牧民收入。還有全面建立的河湖長制,5925名五級河湖長開展巡河(湖),亂倒、亂排、亂采、亂挖等現象得到有效遏制。
“十一五”以來,全省先后啟動實施三江源一期和二期、祁連山、青海湖生態保護和綜合治理等重大生態工程,工程建設覆蓋了全省國土面積的68%,累計完成各項投資約237億元。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以來,我省持續加大國土綠化力度,通過三北防護林、防沙治沙及西寧南北山綠化等重點工程,全省沙化和荒漠化土地面積呈雙下降趨勢,森林覆蓋率由2012年的5.23%提高到2018年的7.26%。
特別是創建全國清潔能源示范省建設,把新能源發電打造成了青海的特色支柱產業,在全國新能源發展大局中彰顯了新優勢。全部使用省內水風光等清潔能源發電,從2017年的“綠電7日”到去年的“綠電9日”,再到今年的“綠電15日”,青海不斷創造著清潔能源供電的世界紀錄。
實施水污染綜合治理、大氣污染防治、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開展“綠盾”自然保護區監督檢查專項行動,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和行動,讓青海藍、黃河清……青海的一張張生態環保名片不斷增添了含金量。
生態監測 利國利民
經過10余年的努力,我省率先在全國初步建成了“天空地一體化”生態監測網絡體系。在此基礎上,在全國率先建成“遠距離、大范圍、全方位”精確觀測的“青海生態之窗”,實現對重要湖庫、冰川雪山、草原濕地、河流湖泊和珍稀野生動物的觀測。目前,“青海生態之窗”觀測點位基本實現青海五大生態功能區的全覆蓋。
生態環境監測范圍從服務于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與建設工程,逐步拓展到“五大生態板塊”。其中,生態環境遙感監測從2005年以中分辨率衛星影像為主轉為以高分辨率衛星影像為主,建成青海省生態環境重點區域遙感監管平臺,以國產高分辨率衛星遙感技術為主要手段,對青海省自然保護區、飲用水源地保護區、重要工業園區、重大生態保護工程和重大線性建設工程等生態環境重點區域開展人類活動遙感監測,為生態環境監管決策提供科學技術支撐。
站在“青海生態之窗”前,通過工作人員的操作,我們能實時看到可可西里藏羚羊遷徙,青海湖普氏原羚覓食、黃河源區藏野驢奔跑…還有一段段荒漠貓撫育幼崽、白唇鹿遷徙渡河、黑狼活動的影像畫面,特別是紅外攝像機在三江源地區遠程捕獲的近500段歐亞水獺影像,對于學術界研究該物種習性具有重要價值。
據介紹,“青海生態之窗”系統在全省規劃了70個觀測點位,截至目前已建成38個觀測點位,在建32個點位,共享集成40個視頻實時監測點位、300余個紅外觸發相機地面監測點位,視頻累積已達800TB存儲量。
通過“青海生態之窗”,遠程觀測到的珍稀野生動物的典型活動可通過青海生態環保云平臺海量存儲系統,不斷積累觀測資料,為后續開展相關科學應用研究、物種種群數量評估、生態系統多樣性調查等提供了基礎數據支撐。
同時,在全國率先建成了西寧甘河、東川和北川3個工業園區有毒有害氣體預警監測體系,建有18個固定和2個移動預警監測站點及3套預警監測監控平臺,可實時在線監控重點工業園區環境空氣中16種有毒有害氣體和32種大氣重金屬(含類金屬)污染因子及自動監測預警,實現了有毒有害氣體超標報警、泄漏預警和追蹤溯源。
按照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青海時“建好用好生態環境監測網絡”的重要指示,我省已加快推進“天空地一體化”生態環境監測網絡體系及大數據平臺建設。
據省生態環境廳總工程師吳向培介紹,“天空地一體化”生態環境監測網絡中的“天”是指通過衛星遙感監測手段,可對青海省自然保護區、飲用水源地保護區、重要工業園區、重大線性建設工程等重點區域實現精準監管。而“空”是指利用青海省打造的“青海生態之窗”觀測系統和無人機航空遙感監測手段,對典型區域生態類型、自然景觀、生物多樣性等進行遠程實時高清視頻觀測和高清航空遙感監測,實施精準監控與研究評估。此外,“地”是指青海省1398個地面監測站點。如今地面監測站點體系初具規模,正構建多個專業融合的地面監測體系。
“十三五”末,其遠程視頻觀測點位將達到100個。以及利用無人機搭載多光譜、高光譜成像儀和高清相機等,建設生態環境應急與監測系統,系統在平時服務于生態熱點問題和重點區域生態環境要素的監測與監控;應急狀況下具備生態安全事件和生態氣象災害的無人機定點超高精度監測能力,實現牲畜、人員以及特定生態要素專項監測,環境事故、湖泊汛情、融雪性洪水、冰川消融圍堰、雪災評估監測等生態環境安全事件快速應急響應能力。
吳向培說,省生態環境監測網絡體系正逐步完善,在之前草地、林地、濕地、沙化土地、水文水資源、水土保持、氣象要素、環境質量、生態環境狀況遙感監測的基礎上增加了冰川凍土、生物多樣性監測,截至目前,共確定地面監測、遙感監測、人類活動與社會經濟、生態環境狀況評價、工程成效評估、生態系統綜合評估等6大類11個專項150余項監測評價指標。
保護自然就是保護人類,建設生態文明就是造福人類。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堅定不移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這是習總書記對青海的囑托,也是青海600多萬高原兒女生態報國的堅定信念。(羅連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