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樣性保護——2019首屆國家公園論壇·“生物多樣性保護”分論壇精彩觀點摘登
編者按:8月20日,第一屆國家公園論壇在西寧舉行了主題為“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分論壇,邀請國內外相關領域管理機構代表和知名專家學者,圍繞“跨境生物多樣性保護”、“生物多樣性與可持續發展”、“促進生物多樣性主流化”等內容開展研討交流,旨在廣泛傳播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進而尋找創新的、能夠為發展做出貢獻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方式。 論壇上,行業專家、相關社會組織代表通過多維的視角,精湛的理論闡述,為政企學界帶來極具沖擊力與參考價值的觀點。 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 演講嘉賓:北京師范大學國家公園研究院副院長 張希武 精彩內容摘登: 生物多樣性消失,是全球最嚴重的生態問題。從去年相關最新報告中得知,全球野生動物44年間消亡60%,人類活動是直接構成生物多樣性的最大威脅,物種的消失和衰退,對生態系統也構成很大的影響。面對這種狀況,必須來一次全面的系統的變革,特別是發展路徑、發展方向等,在跨境保護方面,也需要進一步加強??鐓^域的合作,對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意義重大,能夠實現個性化棲息地的聯通,維護物種的基因交換,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至關重要。 健全合作機制對跨境分布的種群和基地的整體保護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實現信息交流、技術手段改進、標準和方法統一等。這些年的跨境保護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各國政府對跨境區域合作付出了很大的努力,為生物多樣性保護給予了很多的支持,做了很多基礎性的工作,公眾保護意識進一步增強。加強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自然保護地是重要的載體,各國政府應當推進跨界自然保護地的建立和管理。 我國要促進跨境區域合作,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就要使生態文明思想落地生根,積極拓展跨境合作渠道和方式,貢獻中國智慧和經驗。在完善跨境區域合作、自然保護地姊妹合作的基礎上,使跨境生物多樣性保護合作擴展到一帶一路國家。 肯尼亞國家公園改革與發展 演講嘉賓:肯尼亞野生動物保護局代表 查理 慕斯幺克 精彩內容摘登: 中國現在也在開展國家公園的建設,我想跟中國的朋友分享一下我們的經驗。首先,在國家公園的設計當中,國家公園和保護地設計的邊界往往沒有滿足整個野生動物的地理分布,當設計國家公園的時候請牢記一點,有時國家公園的土地范圍并不能提供充足的野生動物棲息地,設計時一定要考慮到國家公園能滿足年復一年的使用需求,要考慮到春夏秋冬四季的整體需求。國家公園是嚴格保護的區域,它對于整個野生動物群體來說,實行非常嚴格的保護,所以國家公園的數量很難進一步增加。但是基于保護的各種需求,需要開設新的保護小區,肯尼亞新型的保護小區數量一直在增加,而且保護的面積和范圍也在不斷增加,這種新型的保護小區是發展的新方向。 中國已經開始建立第1個國家公園,我們希望這些經驗,能夠給中國提供很多有益的幫助和有益的建議。我也希望將來有機會來看一下中國的國家公園究竟長什么樣子。 以保護管理目標為導向的國家公園與自然保護地體系管理 演講嘉賓:世界自然保護聯盟駐華代表 朱春全 精彩內容摘登: 保護對象是指劃入自然保護地的重要物種及其棲息地、生態系統、自然遺跡、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和文化遺跡。明確保護對象對于說明建立自然保護地的性質、確定保護管理目標和開展有效的管護活動具有重要的作用。 自然保護地的管理必須制定明確的愿景和長遠目標以實現目標驅動、成果導向的有效管理。愿景做為一種長期的目標一般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出現顯著的變化,而是以一種可持續的方式來管理自然保護地。愿景或長期目標包括自然保護地的自然、環境、游憩、文化和經濟社會等各個方面的內容。 面積較大自然保護地中包含的獨特自然保護地可以擁有自己的類型。 在適宜的情況下,所有自然保護地應該致力于保護重要的景觀特征、地質和地貌;提供生態系統調節服務,例如減緩氣候變化的影響;保護具有國家重要文化、精神和科研價值的自然生態和自然美景;為居民和當地社區帶來利益;提供休閑娛樂的機會;協助開展具有較低生態影響程度的科研活動,進行與自然保護地價值相關和一致的生態監測工作等。 全球貓科動物監測與保護 演講嘉賓:大貓基金會 湯姆 麥卡瑟 精彩內容摘登: 對于所有的貓科動物來說,整個威脅沖突都是相同的,只是它們因為分布和種群數量不同,導致遇到這個問題的強度不同。主要有三類問題,第一是棲息地的喪失和碎片化;第二是缺少可捕獵可食用的動物;第三個是直接的殺害。 美國前國家公園的負責人,聽到三江源有了大量的生態管護員,非常感興趣。我們在非洲也開展了類似的大量實踐,義務警員能夠積極有效幫我們控制盜獵行為。 解決人獸沖突有很多數量不同、方法迥異的措施。無論方法是怎樣的,首先要深入理解整個沖突的本質所在,要理解社區居民需要什么,野生動物需要什么,然后跟社區的居民找到適合當地的方法解決問題。 保護地外的生物多樣性保護 演講嘉賓:北京大學保護生物學教授 呂植 精彩內容摘登: 我們現在有近500個國家級的保護區,目前實際上保護最嚴格的也是這些國家級的保護區。最大面積的國家級保護區都是在西部,所以獸類相對得到了比較好的保護,這個保護比例占到了16%,具體含義就是16%左右的獸類瀕危物種的棲息地被國家級保護區覆蓋了。 我們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有一個巨大的空缺,在東南部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區域,人口眾多,人類和其他生物的棲息地鑲嵌而生,這種破碎化的棲息地滿足不了一個正規保護區設立的標準。這些地方保護的價值很明顯,要在保護地外保護生物多樣性,首先對保護這個事情要有更加開放的理解,對保護而言更重要的是主流化,要把保護納入到不同的系統里面。 設定更高目標——扭轉全球生物多樣性喪失曲線 演講嘉賓:世界自然基金會北京代表處副總干事 周非 精彩內容摘登: 既要保持自然的各種形態和功能,又要在有限的地球上為人類創造公平的家園,那么在選擇發展戰略、經濟模式、商業模式和生活方式時,需要達成一個基本的共識,就是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它的自然資本是有限的。 如果我們瞄準更高的目標,實施旨在恢復自然的辦法,可以實現人與自然系統都有益的更健康更可持續的世界?,F在實現生物多樣性的2050年的愿景需要一個更加雄心勃勃的目標和一系列可靠的行動,在2030年前恢復生物多樣性并扭轉生物多樣性喪失的曲線,將自然種群的豐度恢復到足以促進人與自然繁榮的發展水平,這樣才能夠為2030年的90億人口提供食物、飲水,保持生物多樣性和穩定氣候,還有保持高質量生活。 用影像保護自然 演講嘉賓:中國野生動物攝影家 奚志農 精彩內容摘登: 我以親歷者的角度見證了中國自然保護事業進步和發展的歷程,同時作為一個攝影工作者,鏡頭、畫面的方寸空間也成為我見證的最佳武器。 藏羚羊羊絨最后的渠道是被賣到西方,西方的消費者被一個錯誤的謊言所蒙騙,說藏羚羊羊絨是一種來自西藏的野羊,他們到了一定的季節要脫落絨毛。 后來有一位博士把藏羚羊被獵殺的事情揭穿出來。我拍的藏羚羊被獵殺的照片,在很多地方發表,在國際組織的宣傳品、在西方時尚雜志上出現,包括和《國家地理》合拍的紀錄片都在講藏羚羊和保護藏羚羊的事情。在各國政府共同打擊下,最后這個市場沒有了。 藏羚羊保護方面,也是用影像推動自然保護的一個非常好的例子,同時保護藏羚羊對中國自然保護進程影響可以說是更進了一步,因為可可西里野牦牛隊與偷獵份子浴血奮戰的事跡,被越來越多的公眾知曉。 我始終堅守“影像保護自然”的理念,并全身心地投入,用一己之力努力推動中國野生動物攝影的進程,不斷向公眾傳達自然保護理念,向全世界展示中國生物多樣性之美。 自然保護地體系與生物多樣性主流化 演講嘉賓:國家林草局調查規劃設計院副院長 唐小平 精彩內容摘登: 要通過自然保護地體系變革促進生物多樣性保護主流化,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要將自然保護地優先納入空間規劃制度,明確各級黨委政府責任,加強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監督考核。 國家公園是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最好形式,生物多樣性保護從物種途徑向生態系統途徑演變,祁連山國家公園建設要基于祁連山地完整保護的區劃方案,以水源地保護為切入點,實現“冰川與水源涵養重要生態功能區”的完整性保護,在雪豹國家公園范圍方案基礎上,將主要典型生態系統、江河水源地、傘護物種(雪豹)棲息地劃入祁連山國家公園范圍。 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需要變革性轉變 演講嘉賓:清華大學國家公園研究院院長 楊銳 精彩內容摘登: 生物多樣性保護需要變革性的轉變! 2030年或更長遠的目標也許只能通過經濟、社會、政治和技術方面的革命性轉變才能實現。革命性轉變需要對技術、經濟和社會因素進行根本性的系統重組。 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理想狀態:至2050年,生物多樣性得到珍視、保護、修復和明智利用,維持生態系統服務,支持星球健康,并為所有人提供惠益。 通過系統性的自然教育,促進價值觀從“人類中心主義”向“生態整體主義”轉變,讓每一個國民認識到生物多樣性保護與自身息息相關。 中國有條件、也有能力在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完成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變革性轉變。 以國家公園為契機,推動中國荒野保護。在生態空間中,將部分自然保護地(特別是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域以荒野保護區的形式進行管理。 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難題與中國機遇 演講嘉賓:北京林業大學自然保護地學院院長 雷光春 精彩內容摘登: 在大規模生態環境破壞的背景下,物種的生存取決于種群在空間分布上的持久性。僅靠現有的自然保護區無法實現生物多樣性保護目標。 很多水生物自然保護區相繼建立,但這些物種還是在過去20年中消失,還有更多的物種消失。 超過55%的居民居住在城市,并以1.6%的速度增加;城市占全球地表面積的3%,卻擁有75%的自然資源和產生70%廢棄物,排放75%的二氧化碳;決策者、市場主導者、主要消費者均在城市里,城市的生態足跡超過其面積的幾十倍乃至幾百倍。 建立濕地保護制度。將所有濕地納入保護范圍,禁止擅自征用占用國際重要濕地、國家重要濕地和濕地自然保護區。確定各類濕地功能,規范保護利用行為,建立濕地生態修復機制。 建立健全國家公園等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監管制度 演講嘉賓: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 朱彥鵬 精彩內容摘登: 我們需要依托生態環境監管平臺和大數據,運用云計算、物聯網等信息化手段,加強自然保護地監測數據集成分析和綜合應用,全面掌握自然保護地生態系統構成、分布與動態變化,及時評估和預警生態風險,并定期統一發布生態環境狀況監測評估報告。 健全國家公園“源頭”防控制度,要從確保國家公園原真性、完整性保護的角度,從源頭行使具有決定性作用的監督職責,發揮預防性保護的前置性作用。建議在國家公園立法研究中要明確生態環境監管的內涵、外延,以及職責等相關內容。加快制定國家公園生態環境監督管理辦法等相關監管制度。 借鑒青海省在三江源地區建立的“1+N”生態環境監測制度,即由生態環境部門統一負責國家公園生態環境監測的標準和技術規范,資源、林草、水利、農牧、氣象、科學院等相關部門按職責對相關要素進行監測,共享到生態環境大數據平臺,服務于國家公園管理和監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