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青海省節水行動實施方案》解讀
來源: 青海日報
青海省水利廳
《青海省節水行動實施方案》已經省政府同意,由青海省水利廳、青海省發展改革委聯合印發全省執行。為確保各地精準理解《實施方案》,現就《實施方案》作如下解讀。
一、關于《實施方案》制定的背景
受特殊地理氣候條件影響,我省水資源總體呈現出“不均、不易、不高”的特點。一是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全省水資源總量629.3億立方米,但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分布與人口、耕地、生產力發展布局不相匹配。全省降水少而不均,多年平均降水量291毫米,而且75%的降水集中在6-9月份。經濟相對發達的湟水流域、柴達木盆地水資源量分別只占全省總量的3.5%和8.4%,青南、祁連山地區人口稀少、經濟總量小,水資源量卻占全省總量的80%以上。二是水資源開發利用不易。青海特殊的地理地貌特征,增加了水資源開發難度,全省水資源開發利用率僅為4.2%。工程性缺水是水安全保障的明顯短板。目前,全省已形成的43億立方米工程供水能力,只占水資源總量的6.8%,調控能力還很薄弱,區域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三是水資源利用效率不高。2018年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為0.499,與全國平均水平0.554有一定差距;農田灌溉畝均用水量482立方米,高于全國365立方米的平均水平;萬元GDP用水量91立方米/萬元,高于全國66.8立方米/萬元的平均水平;非常規水利用占用水總量的0.86%,與全國的1.44%存在一定差距。
黨的十八大以來,省委省政府及各級各部門認真貫徹中央“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新時代治水方針,大力推進節水制度建設、節水技術改造和節水載體建設,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不斷提升。但總體上看,全社會節水意識不強、用水結構不盡合理、“三大”產業及城鎮用水效率不高等問題依然突出,用水粗放、浪費嚴重等現象普遍存在。實施國家節水行動,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并被省委省政府列為落實黨的十九大報告重要改革舉措和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2019年工作要點。根據中央統一部署,國家發展改革委、水利部于今年4月底聯合印發了《國家節水行動方案》。為貫徹落實中央、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和具體安排,進一步明確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我省實施國家節水行動的總體思路、主要目標、重點任務和政策舉措,省水利廳、省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組織編制了《青海省節水行動實施方案》,并經省政府同意,由省水利廳、省發展改革委聯合印發?!秾嵤┓桨浮肥俏沂∝瀼芈鋵崌夜澦袆拥闹饕罁彩墙窈笠粋€時期內全省實施節水工作的指導性文件。
二、關于《實施方案》的總體把握
為確?!秾嵤┓桨浮芳瘸薪雍谩秶曳桨浮返娜咳蝿蘸蛢热?,又體現青海省情水情特點,我們重點把握和突出了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突出指導性?!秾嵤┓桨浮分塾凇叭齻€最大”的省情定位,認真貫徹新時期治水方針,順應“水利發展謀長遠、水利工程補短板、水利行業強監管”的總要求,緊扣實現“一優兩高”戰略目標,從省級層面對今后一個時期節水工作進行總體設計,研究提出我省實施節水行動的總體思路,科學設定主要目標、重點任務、支持政策和保障措施。同時與農業、工業、生活服務業等領域的節水政策標準相互銜接、統一,共同構成節水工作的制度框架,為指導和推動全社會節水、提升水資源利用效率提供遵循。二是突出系統性。節水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統籌謀劃、綜合施策。在發展理念上,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從增加水資源供給轉向均衡水資源需求管理,更加注重節水優先,增強水資源水環境承載能力。在技術路徑上,全面落實以水定需原則,嚴格實行規劃和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節水評價工作,強化對水資源取、用、耗、排等行為的動態監管。在管控措施上,體現“把水資源作為最大的剛性約束”和水資源管理“最嚴格”的要求,建立健全節水標準、定額指標體系和計量檢測體系,加強節水指標剛性約束,從嚴控制用水總量和強度,綜合運用法律、經濟、技術、行政等手段,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在投入機制上,突出政府與市場兩手發力,更好發揮市場在水資源節約與配置中的作用和政府的組織與調控作用,激發全社會節水內生動力。在組織領導上,建立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節水工作協調機制,嚴格水資源督察考核。建設節水載體,做好示范引領。加強節水宣傳教育,提升全民節水意識。三是突出問題性?!秾嵤┓桨浮妨⒆阄沂「珊等彼氖∏樗樘攸c,始終堅持開源節流并重的發展方向,聚焦關鍵癥結,補齊突出短板,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和技術創新,著力加強農業、工業、城鎮生活等全領域節水,提出了相應的節水任務,促進農業節水增效、工業節水減排、城鎮節水降損,推動用水方式向節約集約轉變,提高用水效率,增強水安全保障能力。同時著眼于水資源的永續利用,處理好當下和未來、短期和長遠的關系,保持耐心和定力,通過穩扎穩打、循序漸進、分步實施、久久為功的方式推進節水工作。
三、關于《實施方案》的主要內容
《實施方案》除引言外,共分5個部分。第一部分充分認識節水工作重大意義。闡述了我省特殊重要的生態地位、新時代節水工作面臨的形勢和重要意義。第二部分準確把握節水工作總體要求。分別提出了新時代節水工作遵循的指導思想、堅持的基本原則和實現的主要目標。第三部分全面推進節水工作重點行動。提出了6大重點行動、20項具體任務。第四部分持續深化節水體制機制改革。從加強政策制度推動和市場機制創新兩方面提出9項改革任務。第五部分切實落實節水各項保障措施。從加強組織領導、推進法治建設、加強財稅支持、拓展融資模式、提升節水意識等五個方面提出明確要求,切實保障各項節水工作落地見效。
四、關于《實施方案》的主要目標和重點任務
第一,科學設定了近遠期主要目標
《實施方案》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式,立足現狀基數,注重近期和遠期目標的有機銜接,以全省水資源綜合規劃等為依據,結合各市州縣供水、用水、節水等現狀,分別提出2020年、2022年和2035年主要目標。到2020年,節水政策法規、市場機制、標準體系構架趨于完善,技術支撐能力不斷增強,管理機制逐步健全,用水效率有效提升。到2022年,節水型生產和生活方式初步建立,非常規水利用比例進一步增大,用水效率和效益顯著提高,全社會節水意識明顯增強。到2035年,形成健全的節水政策法規體系和標準體系、完善的市場調節機制、先進的技術支撐體系,節水護水惜水成為全社會自覺行動,水資源利用效率達到國內平均水平。
第二,全面部署了重點行動中的具體任務
針對全面推進節水工作重點行動和持續深化節水體制機制改革,《實施方案》確定了29項重點任務。
全面推進節水工作重點行動方面:一是圍繞加強用水總量和強度雙控,提出強化用水指標剛性約束、建立水資源承載能力預警機制、嚴格用水全過程管理、全面建立節水評價機制、強化節水監督考核等5項任務;二是圍繞加強農業節水增效,提出加快農田水利設施提檔升級、大力發展節水農業、優化調整作物種植結構、推廣生態養殖方式、推進農村生活節水等5項任務;三是圍繞加強工業節水減排,提出推進工業節水改造、推動高耗水產業節水增效、推行水循環梯級利用等3項任務;四是圍繞加強城鎮節水降損,提出推進節水型城市建設、大幅降低供水管網漏損、深入開展公共領域節水、嚴控高耗水服務業用水等4項任務;五是圍繞加強節水開源并進,提出加強地下水管理保護、提升非常規水利用率等2項任務;六是圍繞加強科技創新引領,提出加快節水技術研發,引進、吸收,推廣先進、成熟、適用、高效的節水技術、工藝和產品、設備,加快成果轉化應用。
持續深化節水體制機制改革方面:一是圍繞加強政策制度推動,提出全面深化水價改革、推動水資源稅改革、加強用水計量統計、強化節水監督管理、嚴格執行節水標準等5項改革;二是圍繞加強市場機制創新,提出推進水權水市場改革、推廣普及節水產品、推動合同節水管理、實施水效領跑和節水認證等4項改革。
五、關于《實施方案》的保障措施
考慮到節水工作涉及面廣,政策性強,社會關注度高,牽一發而動全身,需要全社會共同推進。《實施方案》明確了各項保障措施和各部門職責分工,重點從五個方面作出安排部署:一是加強組織領導。加強黨對節水工作的領導和組織,強化地方政府主體責任,建立聯席會議制度,高位協調推進全省節水工作。進一步壓實地方政府主責,強化行業部門主建,形成“各炒一盤菜、共辦一桌席”的節水合力。二是推進法治建設。抓緊出臺《青海省節約用水管理辦法》,規范用水行為。三是加強財稅支持,提出各級政府要加大節水資金投入,設立節水財政專項資金,落實節水稅收優惠政策,助力水資源節約與保護。四是拓展融資模式,探索多元化的投融資渠道,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投入節約用水產業,鼓勵金融機構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節水項目給予優先貸款等信貸支持。五是提升節水意識。加強國情省情水情教育,開展節水進校園等活動,在全社會大力開展宣傳教育活動,使節水成為自覺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