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國家公園今年正式設立
來源: 西海都市報
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生態保護和恢復成效日益顯現,環境質量持續提升,生態功能不斷強化,水源涵養量平均增幅6%以上,草地覆蓋度提高11%以上,產草量提高30%以上,已具備2020年正式設立三江源國家公園的條件。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以來交出了哪些成績單?
打破“九龍治水”
三江源國家公園,是我國首個體制試點的國家公園。因其覆蓋范圍廣,地處三江之源,備受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在如此廣袤的生態保護區域,實施生態保護管理體制尚屬首次。近三年來,我省貫徹中央決策部署,抓住“根節部位”、找準難點、打通梗阻、突破利益藩籬,創新建立體制試點平臺載體。
目前,三江源國家公園探索構建了省州縣鄉村全覆蓋的國家公園管理體制,基本解決了“九龍治水”和監管執法碎片化問題。建立了行政管理體系,實施了4縣大部制改革,整合林業、國土、環保等部門職責,在3個園區設立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管理局。設立生態保護管理站,在鄉鎮政府增掛保護管理站牌子,全面建立了集中統一高效的保護管理和執法機制。
整合了園區所涉4縣的自然資源執法機構,解決了自然資源執法監管碎片化問題。與省高級人民法院、省人民檢察院共同建立生態保護司法合作機制,成立玉樹市人民法院三江源生態法庭,提高依法管園建園水平。同新疆、西藏、甘肅、云南等省區建立合作機制,消除邊界執法難點盲點。
如今,三江源國家公園范圍內的自然保護區、重要濕地等各類保護地功能重組,整體保護、系統修復、一體化管理。開展三江源草地、濕地、野生動物等資源本底調查,建立三江源自然資源本底數據平臺,發布三江源國家公園自然資源本底白皮書。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和資源資產管理權力清單、責任清單,開展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試點??煽晌骼锍晒α腥搿妒澜邕z產名錄》,成為我國面積最大的世界自然遺產地。
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安局已整體劃歸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設立執法監督處,將執法和案件查處權擴大到國土、環保、林業、農牧等自然資源刑事司法領域。
實現“一戶一崗”
三江源國家公園園區全面實現了“一戶一崗”,共聘用1.72萬名生態管護員持證上崗,戶均年收入增加2.16萬元。通過發展生態畜牧業合作社,大膽嘗試將草場承包經營逐步轉向特許經營。鼓勵引導并扶持牧民從事公園生態體驗、環境教育服務以及生態保護工程勞務、生態監測等工作,使他們在參與生態保護、公園管理中獲得穩定長效收益,充分調動了牧民群眾保護生態的積極性,使牧民逐步由草原利用者轉變為生態保護者。借助當地的牧民群眾參與到生態保護中,對野生動物保護、自然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保護,都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在海拔4000多米的三江源國家公園長江源園區,生態管護員文校每天帶領生態管護隊隊員騎著摩托車巡護草原。“自加入生態管護隊后,政府按月發工資,保護草原也更有信心了。”說起生態管護員一職,文校頗為自豪。文校說,相比以前,現在巡護的次數增多,并在原先的草原巡護上增加了山、水、林、湖等。
文校是玉樹藏族自治州曲麻萊縣的一名牧民,通過申請成為生態管護隊的一員。自從成為生態管護隊的成員后,他積極響應國家退牧還草政策,不斷減少自家的牛羊,為生活的草原貢獻一份力量。
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以來,在原有2554個林地、濕地單一生態管護崗位的基礎上,按照精準脫貧的原則,先從園區建檔立卡貧困戶入手,按月發放報酬,實行動態管理。同時,推進山水林草湖組織化管護、網格化巡查,組建了鄉鎮管護站、村級管護隊和管護小分隊,構建遠距離“點成線、網成面”的管護體系,促進人的發展與生態環境和諧共生。
為增強牧民的生態管護與致富能力,將生態保護與精準脫貧相結合,與牧民群眾充分參與、增收致富、轉崗就業、改善生產生活條件相結合,充分調動牧民群眾保護生態的積極性。鼓勵引導并扶持牧民從事公園生態體驗、環境教育服務以及生態保護工程勞務、生態監測等工作,使牧民在參與生態保護、公園管理中獲得穩定的收益。
增草增水明顯
監測數據顯示,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水源涵養量平均增幅6%以上,草地覆蓋度提高11%以上,產草量提高30%以上。數據是最好的佐證。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的設立,換來的是綠草如茵、碧水藍天的喜人景象。
尖措是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居住的一名牧民。這些年來,尖措目睹了家鄉草原的變化,感覺腳下的牧草和以前一樣高了。
以前,扎陵湖沿岸有3條路同時筆直地向黃河源頭矗立的牛頭碑延伸?,F在,其中的一條已被湖水淹沒,另一條修建不久的公路在夏季漲水時也有被淹沒的可能。尖措說,近幾年扎陵湖面積不斷擴大,湖邊的公路經常被淹。
在扎陵湖畔,尖措指著遠處草原上的野生動物說:“如今,即便是冬春季節,也少有風沙天氣,扎陵湖每年都在變大,以前少見的藏野驢又回到扎陵湖畔?!?/p>
隨著三江源生態保護與建設二期工程深入實施、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的設立,這里的湖泊、濕地面積增大,監測區域內黑頸鶴、斑頭雁等鳥類以及藏野驢、藏原羚等種群數量不斷增加,生物多樣性得到保護。
黃河源頭的水流量增大,與近兩年的降雨天氣確有關系。但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管委會生態保護站副站長韓常鵬看來,根本在于三江源生態保護與建設工程的實施,在于黃河源頭的牧民生態保護觀念的變化。
韓常鵬說,如今,黃河源頭的牧民個個都是生態保護者,他們主動減少牲畜,主動保護草原上的野生動物。相比以前,沙化土地上長出綠草,黑土灘披上了綠衣。
植被長勢良好、水源涵養量提升,成群的水鳥、藏野驢、藏原羚逐漸多了,三江源逐漸恢復了往日的生機。
“目前,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任務全面完成,已具備2020年正式設立三江源國家公園的條件。”1月8日,在國家林草局舉行的例行發布會上,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副局長任永祿表示,未來三江源國家公園建設將逐步實現從打好基礎向提升質量轉變,從制度建設向鞏固完善轉變,從探索試點向全面推進轉變。按照2020年、2025年、2035年三個時間節點設立目標,逐步推進建設。(趙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