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擘畫海北生態文明建設新篇章
來源: 青海日報
祁連山是我國西部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是黃河流域重要水源產流地,也是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
作為我國首批設立的10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之一,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分青海和甘肅兩個片區,總面積502萬公頃,青海片區總面積158萬公頃,占國家公園總面積的31.5%,涉及門源、祁連、天峻、德令哈等4縣市17個鄉鎮60個村,包括青海祁連山省級自然保護區、仙米國家森林公園、黑河源國家濕地公園等保護地,這也是在青海省建立的第二個國家公園。
海北片區涉及門源回族自治縣、祁連縣,總面積82.12萬公頃,占祁連山國家公園總面積的16.36%,涉及13個鄉鎮50個行政村。剛剛過去的一年是全面推進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的關鍵一年,海北州不斷提高政治站位,制定完善措施,強化工作落實,堅持在建設中突出生態系統整體保護和系統修復,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堅持關口前移,重心下沉,在系統保護和綜合治理、生態保護和民生改善協調發展、健全資源開發管控和有序退出等方面做出了有效探索。
以人為本,改善基層工作生活條件
雖已入春,但海北藏族自治州祁連縣依然寒冷如冬。黑河河面結了一層厚厚的冰,透過冰層,可見清澈的黑河水奔流不息。
從祁連縣城出發,沿著黑河前行約45公里,便來到了祁連山國家公園油葫蘆管護站。
映入眼簾的是一幢二層別墅式的建筑,黃色的木板,青色的石磚,碩大的玻璃窗,頗有氣派。
室內,溫暖如春。一樓是值班室和一間大會議室,二樓是辦公室和一間大的健身房,里面有乒乓球桌、沙袋、啞鈴、多功能健身器、自行車。
“這幢房子是2019年新建的,里面的各種運動器材和辦公用品也是新配的?!庇秃J管護站站長德康介紹。
油葫蘆管護站屬于海北州14個改擴建的管護站之一,走進站房,廚房設備齊全,有洗熱水澡的衛生間,配備電視機的職工宿舍,走廊的封閉也換成了鋼化玻璃……“這些是2019年改擴建時新添置或改造的,管護員的生活條件已經很好了?!?/p>
“按照省州相關要求,依照‘統一外觀、統一標識、統一食堂、統一衛生間、統一著裝’的要求,我們積極協調,全面完成了14個原有管護站改擴建工程及新增建設的15個管護站標準化建設工程等工作任務。積極爭取山東援建資金,投資30萬元,為29個管護站配備野外巡護裝備58套。”海北州林業和草原局祁連山自然保護區海北管理局辦公室負責人徐浩生說?!艾F在海北片區已經擁有標準統一、美觀舒適、功能齊全的現代化管護站,智能化、數字化綜合管護能力得到了顯著增強?!?/p>
海北片區生態系統獨特,自然景觀多樣,野生動物種群豐富,其生態系統的優劣直接關系海北州、青海省乃至整個祁連山國家公園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效,事關長遠,意義重大。
以生態保護為基,創新飛地畜牧業發展方式
2020年3月5日,“祁連合作社”微信群里突然熱鬧起來。
祁連飛地畜牧業(祁繁甘育)成了大家談論的熱點,這是因為在3月4日至5日,祁連縣縣長龍永勝帶領相關部門來到甘肅省的民樂縣、高臺縣等地方實地調研飛地畜牧業進展情況,總結經驗,解決問題。
“這次州農牧局東寶局長和龍縣長帶領各局、鄉鎮領導來飛地考察觀摩,我看到了飛地養殖補飼的很多有利條件,如氣候、飼草料成本、運輸、玉米青貯等,飛地經濟能帶動我們增收,更能給我們祁連生態減輕壓力,改變了傳統放牧方式,我們有信心努力做好這項工作?!倍嗦『献魃缋硎麻L韓德幸說。
作為祁連山國家公園海北片區保護的核心區域,曾幾何時,祁連縣畜牧業基礎設施薄弱,草山退化現象嚴重,草畜矛盾突出,牧民抗風險能力不足。
如何尋找一條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的路子,祁連縣一直進行著積極有效的探索。
2017年以來,對達不到環保條件的養殖場進行關閉拆除。如何發展養殖業?顯然,僅僅一關了之、一拆了之并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他們了解到,甘肅將張掖周邊尤其是民樂地區劃為牲畜養殖區,土地多為荒灘戈壁基本無償劃撥,凡建成養殖場的補助20萬元且享受貸款扶持。
勞動力豐富、飼草料充裕且價格理想、養殖場面積大、銷售渠道暢通……這些要素吸引著一批合作社和養殖戶到張掖去養牛養羊。通過前期的大膽試驗,到2019年,祁連縣的飛地畜牧業發展成效顯著,成績喜人。飛地畜牧業打破了祁連傳統畜牧業發展瓶頸,拓展著經濟增長與生態保護雙贏的新空間,新趨勢,更為兩地經濟優勢互補共同發展開辟新路徑。
“飛地畜牧業包括飛地牧草,飛地養殖,飛地商場等模式,可以實現跨區互補,也就是把祁連建成生態有機繁育區,把河西走廊作為高效養殖產出區,有效探索生態繁育和高效養殖相對分離的畜牧業經營新模式?!逼钸B縣農牧水利和科技局生態辦主任、研究員馬金云介紹道。
簡單說就是祁連的牦牛、藏羊在本地繁育,在甘肅民樂等地進行舍飼,這樣就能促進祁連的草原生態逐步得到好轉,牧民收入逐年增加,逐步實現祁連草原減畜增收的目標。
“我們3月18日已經組建了飛地畜牧業協會,意在打造‘綠色舍飼、有機草膘’產業品牌,確立運行機制,建立養殖標準,共同應對市場,提升整體競爭力?!瘪R金云介紹。
以“村兩委+”為抓手,更多農牧民參與其中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海北片區內各管護站負責人通過聯系當地村“兩委”,共同組成疫情防控值班小隊,開展轄區疫情防控各項工作。在管護站及村“兩委”的發動下,社區居民也加入到疫情防控值班一線。并通過“管護員+村兩委+居民志愿者+村警”,開啟24小時輪流值班的防護模式。
“村兩委+”模式被不斷賦予新的內容,創新了海北片區加強基層管護防控力量的工作模式。
門源縣北山鄉上金巴臺村和仙米鄉塔里華村在2019年6月被納入第二批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海北片區“村兩委+”工作模式試點村,上金巴臺村的黨支部書記韋成文的工作比以前更忙碌了?!俺艘龊谩鍍晌ぷ鳎€要到學校給師生們講祁連山國家公園的相關知識和生態保護的重要性,這樣的生態課堂還是挺有趣的?!?/p>
2018年8月海北片區開始推行“村兩委+”工作模式,該模式以試點村村委會、村支部為依托,建立舉報監督制度,發動群眾在日常生產生活中實施監督,為相關部門提供線索。通過村“兩委”建立義務巡護隊,將黨員納入其中,發揮黨員的模范帶頭作用,義務參加保護工作,有效帶動了當地村民積極參與祁連山國家公園的生態保護。
“共建共管共享的‘村兩委+’的模式實行以來,效果很好,去年全州新增了5個試點村,目的是盡可能多地發動更多牧民群眾參與到祁連山生態環境的保護之中。”徐浩生介紹。
積極收集基礎數據,建立完善社區檔案,也是“村兩委+”工作內容之一?!按謇镉袑H素撠熓占沓W∪丝诩彝ゼ吧a生活設施、公共基礎設施、礦山、水電站、旅游經營機構、生態保護影像等資料,逐步建立完善的檔案,確?;厩闆r信息準確可靠?!表f成文說。
“村兩委+”著力推進黨建引領、生態保護、宣傳引導、環境教育、發展經濟等五個工作模式,創建了生態課堂,打造黨員群眾義務保護、宣傳“兩支隊伍”,強化支部共建,加強宣傳設施建設,取得了良好成效。
“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以森林、草原、冰川、荒漠等生態系統為保護對象,通過建立綜合執法機制、國家長期科研基地、生態環境監測評估體系以及野生動物監測等工作,有利于打造海北生態高地。”徐浩生說。
如今,在祁連山國家公園海北片區珍稀野生動物頻繁現身,昔日的礦山已被填平復綠,森林覆蓋率逐年增長,草山退化現象得到遏制,綜合執法已成常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愿望正在一步步變成現實。(尹耀增)
視點短評
義不容辭搞好試點
行走海北大地,山山水水、草草木木,隨處張揚著生態文明的魅力,閃耀著綠色夢想的光環。
建立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結出的重要碩果,是黨中央賦予海北的最大使命和厚望,搞好試點是海北州委、州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和擔當。
祁連山國家公園試點涉及門源和祁連兩縣,總面積82.12萬公頃。
從省內來講,海北片區可謂是祁連山國家公園的核心和精華部分,涉及的鄉鎮村莊多、人口多,搞好祁連山國家公園,對于進一步改善海北生態環境,打造“生態海北”,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推動綠色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體制的建立,是祁連山國家公園試點各項任務開展的基礎。
海北州委、州政府多次召開專題會議研究祁連山國家公園建設,主要領導多次深入祁連山腹地調研指導。及時成立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海北工作協調推進領導小組,切實履行試點工作主體責任,進一步梳理重點任務,保護管理體制初步建立。山水林田湖草系統保護綜合治理機制、資源開發管控和有序退出制度得到進一步完善健全,生態保護與民生改善協調發展新模式得以探索,積極構建了生態保護長效機制。
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建設中,生態保護與民生改善的協調發展,是關鍵也是難點。生態要保護,經濟要發展,群眾要致富,找到他們之間的最佳結合點無疑是重要的。
在生態保護上,海北州嚴格執行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嚴控天然草原放牧規模,有效緩解草場過載壓力。
鼓勵和扶持國家公園范圍內的群眾從傳統農牧業生產生活方式中轉型發展。很多管護員都是本村本地的,在自家放牧的同時,也積極履行巡護的責任,極大激發了廣大牧民群眾的積極性和責任心,為我省“國家公園示范省”建設做出了有益探索。
依托祁連山國家公園建設的契機,海北州通過宣傳、引導、教育,必將帶動更多的有志之士參與生態保護,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海北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尹耀增)
故事傳真
和森林一起慢慢變老
清晨,當你從睡夢中醒來,打開窗戶呼吸第一口新鮮空氣;當你工作中忙里偷閑放眼遠望,周圍青山綠水環抱;當你閑情逸致走在樹影婆娑的綠林小道上;當你……你可曾想到辛勤勞作的林業人。因為有他們夜以繼日平凡的守護,才有今天的綠染群山,才有今天人們工作生活的美好環境。
馬宏是海北藏族自治州祁連縣林場八寶護林站站長,在平凡的崗位上,以務實的工作和出色的業績凸顯著不平凡的堅守。
祁連縣八寶站所轄林區是我國第二大內陸河——黑河及黃河支流大通河的主要水源涵養林和水土保持林區,是我省八大林區之一。八寶護林站森林資源的保護和發展對下游地區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林區總面積2486.7公頃,占全縣總管護面積的25.6%、現有職工25人,生態管護員400多人。
“造一片林子,總有一天會讓你自己怦然心動”,45歲的老馬自參加工作以來就是一名護林員。在多年的護林生涯中以“心堅石穿”的毅力,秉承綠色、生態、文明的發展理念斬關奪隘,為譜寫“美麗祁連、幸福祁連”新篇章貢獻著自己的全部精力。
他熟悉轄區的溝溝道道,了解山中的一草一木。朋友覺得干護林員辛苦,他只笑笑說:“干的就是這份工作,爬山鉆林是本職,聞警而動是常事。我們看到祁連山山青了,草綠了,樹高了,野生動物多起來了,證明護林員工作沒白干。”
他常說:植樹造林,樹,會一天比一天高;林,會一天比一天新;山,會一天比一天綠。
自2018年大規模國土綠化開始,老馬積極動員組織管護站護林員分批次開展義務植樹活動,和大伙一起累計完成義務植樹面積600余公頃,栽植青海云杉和祁連圓柏苗木99萬株。
在如何高效管理好本區域的森林資源中,他通過多年積累的管護經驗和多方學習借鑒,探索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建立了總站到分站點,分站點到管護隊,管護隊到管護小組,管護小組到護林員的無死角、相互補位巡航管護新模式,對林區病、蟲、盜、火進行全方位測報防,真正做到了山有人看,林有人護,環境有人監管。
八寶林區管護面積大、管理人員多、林區分散及林區道路崎嶇等問題造成管護壓力大,加上這里民居交錯,森林草原防滅火工作異常艱巨。馬宏經常沿著山路去家家戶戶及各采礦單位宣傳,耐心給大家講林草防護,野生動物保護、自然災害應急,防火等知識,引導企業、村民樹立綠色生態觀念。
為此,他堅持到各村各戶宣傳文明祭祖,嚴禁火種火源入山入林。每年防火期他帶領管護員對林區周邊不安全因素進行認真排查;為增強救火應急能力,林場從護林員中選拔人員組建應急分隊,馬宏自告奮勇地擔任了應急分隊隊長,承擔起防火救災的重任。
對工作他無私奉獻,對生態管護員更是關愛有加,2019年,當他得知有位精準扶貧管護員得了重大疾病,面對陷入絕望的家,他及時組織全站人員與生態管護員積極捐款。同時,組織大家幫助這家人干農活,抓經營,使他們一家漸漸恢復了生機和活力。
多年來,他走遍了村村寨寨,幾乎喝過每家每戶的茶水,群眾拿他當親人,他拿自己當群眾,他已完全融入了這里的山山水水。
老馬憑著一腔熱血,始終如一的體現著共產黨員的優良品質,他所在的管護站連續三年被評為優秀管護站,他個人也被評為2019年全國綠化先進個人。(尹耀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