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國家戰略 推進青海可持續發展
青海日報
6月20日,在第十八屆青洽會隆重開幕之際,我省舉辦了“融入國家戰略,推進青海可持續發展”主旨論壇,各級領導專家、參事院士和企業家們,從不同領域、不同視角,為如何站在新起點,把握新形勢,搶抓新機遇,以“四個轉變”新思路更好推動“四個扎扎實實”在青海落地生根,為青海加快融入“一帶一路”國家戰略,保持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奮力建設更加富裕文明和諧美麗新青海,探索了有效實現路徑并提供了可靠學術理論支撐。
本版對論壇的主旨和精彩內容再次展現和回放……
發揮青海特色優勢 全面融入國家戰略
演講嘉賓:馬培華
嘉賓簡介:日本京都工蕓纖維大學研究生院無機化學專業畢業,在職研究生學歷,理學博士學位,研究員。現任十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民建中央第一副主席,中華職業教育社副理事長。
【精彩觀點回放】
今年5月15日我國成功舉辦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這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4年來最高規格的論壇活動。第十八屆青洽會暨“融入國家發展戰略,推進青??沙掷m發展”主旨論壇的舉行正當其時,意義深遠。
從地理位置看,青海在中國與中亞經濟板塊中處于中心位置,是承東啟西、連接歐亞的重要戰略通道,在“一帶一路”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區位優勢和戰略地位。
從資源稟賦看,青海是國家重要的戰略資源接續地,鹽湖資源儲量大、品位高、類型全、分布集中,開采條件優越。在未來第三次新能源革命中,青海會因為鹽湖資源有很大的發展優勢。此外,金屬礦產、石油、天然氣、可燃冰等儲量豐富,巖金、沙金、頁巖氣分布廣泛。
從人文基礎看,青海多民族聚居、文化多元,同中亞西亞各國傳統友誼悠久,人民之間交往頻繁,回族和撒拉族一直和中亞、西亞有著密切的經貿往來,與眾多信奉伊斯蘭教的絲路沿線國家文化相通、習俗相近。
從責任擔當看,古絲綢之路青海道和“唐蕃古道”舉世聞名,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青海作為我國深化向西開放的重要區域,是連接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戰略通道、支點和經濟文化交流中心,有條件有基礎也有責任有義務在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青海遠離內陸、地處偏遠,但如果跳出西部著眼全國乃至世界,位置的優劣其實并不明顯,若能及時抓住國家重大政策和布局的機遇,及時占據國內國際市場的有利位置,青海就可以駛入發展的快車道。
發展戰略上的對接。積極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的官方交流與合作,深化與“一帶一路”國家的政策對接溝通。主動與國家有關部委溝通、對接,根據青海發展實際,找準國家戰略與青海發展的結合點,認真研究對接方法,細化落地方案,推進政策創新。
發展規劃的對接。建議青海認真研究,圍繞融入“一帶一路”,加強頂層設計,編制具體建設的專項規劃,進一步明確青海在“一帶一路”中的功能定位、合作方向、合作領域、發展目標和舉措,謀劃一批融入“一帶一路”建設的基礎設施和產業發展的重大項目。
機制平臺的對接。加快探索與沿線國家地區之間的多層次合作平臺建設,加快建立與各國政府間的交流、溝通、磋商渠道和機制。加強與周邊省區的協作與統籌,協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合力爭取國家相關重點產業項目向西部布局;建立“一帶一路”戰略區域推進協調機制,建立共建共享工作機制,消除政策壁壘,形成資源共享、互利共贏的區域利益共同體。
具體項目的對接。要堅持以企業為主體,遵循市場規律,廣泛開展與沿線國家和地區資源、產業融合、金融、教育、文化、旅游及農牧業綜合開發交流與合作,建設特色優勢產品出口加工基地和商貿物流集散基地,支持鹽湖化工、藏毯生產、高原生物加工等特色優勢產業“走出去”。
加快“四個轉變”落實“四個扎扎實實”
努力辦好面向未來的青洽會
演講嘉賓:王建軍
嘉賓簡介:青海省委副書記、省長
【精彩觀點回放】
伴隨國家的發展進步,青洽會也走過了十八年不平凡的歷程。特別是青洽會主題的變遷,貫徹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我們將始終秉持新發展理念,加快實現“四個轉變”,落實“四個扎扎實實”,不斷豐富青洽會的內涵,不斷拓展青洽會的外延,不斷放大青洽會的效應。
著力打造綠色發展的青洽會。以展會為平臺,舉辦“鋰產業國際高峰論壇”、“鹽湖資源綜合利用論壇”、“光伏光熱能源發展和利用論壇”、“高原特色農牧業發展論壇”等“九大論壇活動”,研討綠色發展新趨勢,傳播綠色發展新理念,探索綠色發展新途徑。以展會為載體,設立區域合作、地區產業、特色專題等“五大展館”,全方位推介光伏光熱、鋰電儲能、高原旅游、生態農牧等綠色產業。以展會為媒介,開展綠色產業招商合作,共建一批生態環保、循環低碳、強鏈補鏈項目,打牢綠色崛起的基礎。
著力打造創新引領的青洽會。更加注重聚集創新資源,引進先進技術、高端創新人才和最新科技成果,加快推進產業創新、企業創新、市場創新、產品創新和管理創新,努力使青海成為科技創新的“實驗室”、成果轉化的“試驗田”、干事創業的“好家園”。更加注重增強創新動能,堅持引資和引智并重,加強與發達省區市、中央企業、民營企業、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加快推進國家重點實驗室、青海國家高新區、青海大學國家科技園等建設,爭取更多優秀創新成果落戶在青海、轉化在青海、見效在青海。更加注重發展創新產業,圍繞打造“八大綠色產業技術體系”、“四個千億元”產業,強化產業鏈條對接,積極引進技術含量高、成長性好、附加值多的產業項目,努力把青海建成創新型省份。
著力打造開放合作的青洽會。積極融入“一帶一路”、西部大開發、長江經濟帶等國家戰略,借機借勢借力把青海的事辦得更好。積極推動務實合作,以最好的資源引最優的企業,以最大的誠意“引進來”,以最大的氣魄“走出去”,在雙向交流、取長補短中促發展、促轉型。積極對接援青工作,通過舉辦對口支援合作座談會、東西部工商聯扶貧協作聯席會議,深化與援青省市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交流合作,不斷開創援青工作新局面。
著力打造人文交流的青洽會。通過舉辦環湖電動汽車挑戰賽、“大美青?!苯z綢之路行、文化旅游體育節等系列活動,展現青海壯麗自然風光和濃郁民族風情。通過多種形式的宣傳推介,讓大家更多了解青海昆侖文化、三江源文化、河湟文化、民族特色文化。通過旅游、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領域的合作交流,打造更多更好心相通、情相連、意相投的交匯點,讓青洽會成為人文交流的盛宴。
著力打造共建共享的青洽會。青洽會重在洽談,洽談是溝通、是交流、是合作各方共同的事。我們愿把青海最美好的前景、最誠摯的態度展示給大家,讓大家在感受真實中,作出合作交流的選擇。
對綠色創新的戰略思考
演講嘉賓:劉燕華
嘉賓簡介:國務院參事、科技部原副部長。長期從事創新方法、資源環境、綠色發展、風險管理和可持續發展等領域的研究和科技管理工作。著、編專著30余部,在國內外核心學術期刊發表論文150余篇。
現任創新方法研究會理事長、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主任、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會顧問、國際風險管理理事會(IRGC)顧問等。
【精彩觀點回放】
青海是我國綠色發展的大美之地,青海也正在通過綠色創新驅動來實現發展。今天,我與大家分享一下關于創新的幾個觀點。
一是當前實現創新驅動呈現四個新的趨向。我們知道創新包括許多環節,它從研發到產業到市場,各個環節都有許多創新活動,只有把各個創新活動連在一起才能夠真正體現它的價值,我們看到這次青洽會就是迎來四方賓客,讓大家共同來討論青海的發展,把更多的資源融會在一起,這就是青洽會的特點。在我看來,創新驅動的本質就是要找“合伙人”,青洽會就是集結各界“合伙人”,把上中下游的各種問題連在一起,這就是創新的基本要領。
第二個趨向就是創新層面上的競爭。例如,感光技術在不斷更新,但由于數碼的出現,感光技術的空間大幅縮小,我們也知道,3G技術在做好市場布局之后,4G、5G又出現了,這就說明世界在發展,如果沒有足夠的思想準備,那么我們瞄準的就是夕陽產業,可能被朝陽產業甩在后面。
第三個趨向,就是創新驅動要創新傳統,走出傳統理念,實現跨越發展,我非常贊賞“跳出青海看青?!边@一思維方式。創新過程中必須要與眾不同,青海具有自身的獨特性、多樣化,青海的“綠色”就是“本錢”,只有在這個基礎上才能做大做強青海今后的發展。
第四個趨向就是逆向創新已成為創新的重要方向,逆向創新的宗旨就是根據需求,根據市場,根據用戶來組織創新,在大數據時代,掌握用戶就占領先機,因此,我們今后搞創新,搞經濟發展,首先要解決客戶,只有把這個問題弄清楚了,才能使我們的創新活動真正實現對整個經濟發展的作用。
當前,國際科技競爭已經進入到了信息化、先進制造、商業模式等共同形成的經濟效益體時代,所以創新服務平臺成為競爭的具體表現。我們打造創新服務平臺要有專業化的自主體系,提供、收集、整理全方位的信息,提供市場分析,提供技術前沿,提供風險測評,這樣將有利于提前決策,有利于宏觀規劃,有利于調控未來發展方向。創新服務平臺還需要基本標配,要具有開放性,吸納各個行業參與創新。
創新成為我們順應時代潮流的趨勢,作為西部省份的青海,實現創新也要同時考慮“彎道超車”,瞄準前沿,通過創新服務平臺的建設,打造青海省新的創新領域。
青海應該大力吸引投資
演講嘉賓:王健林
嘉賓簡介:大連萬達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共十七大代表,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常委,第十一屆全國工商聯副主席,現任中國慈善聯合會副會長,中國民間商會副會長,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副會長,美國哈佛大學全球顧問委員會副主席。
【精彩觀點回放】
吸引外來的投資應該是青海發展的重頭。青海在國家的發展戰略、安全戰略和環境戰略當中,作用十分重要。在這個前提下,面對具體的省情和特點,青海應該怎么發展呢?關鍵是要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下大力氣帶來外來投資,可能是青海實現跨越發展,實現人民致富,實現經濟發展的根本。
要在“綠色”和保護生態的前提下,落腳于發展,堅持綠色發展。青海地域廣闊,旅游資源非常豐富,要整合旅游資源,發揮旅游資源優勢,吸引外來投資者前來投資開發。旅游業是綠色產業,可以真正實現一次投資,不斷增利。同時,旅游業作為勞動密集型產業,它的全產業鏈可以有效解決群眾就業問題。可以說,旅游產業是針對青海省情和特點的最有效的發展方式。
如何吸引投資?首先要擴大大美青海和青海旅游資源的知名度,讓青海的美為更多人所知,這其中就包括投資者。青海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比如說核工業遺址可以發展工業旅游,工業旅游是旅游產業非常重要的一方面。
如何具體把青海豐富的旅游資源宣傳出去,從而吸引更多的投資者,關鍵要讓投資者明白青海的旅游業是有投資前景的。其中,應該吸引一個或數個重量級的投資項目,比如說能夠吸引大家留下來過夜、多玩幾天這樣促進消費的投資項目,讓這樣的項目起到示范引領作用。
要營造投資者能夠賺錢的良好環境,這樣才能吸引投資者到來。大的投資者來了,就會帶動小的投資者前來,通過發展大的旅游項目,帶動一些小的旅游項目,促進青海旅游產業的全面發展,讓旅游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極。
絲路上的河流、生態與水資源
演講嘉賓:王光謙
嘉賓簡介:中國科學院院士。現任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水利水電工程系教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工程與材料學部主任,清華大學水沙科學與水利水電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民盟中央副主席,民盟北京市委副主委;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常委、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委員。2013年7月出任青海大學校長。
【精彩觀點回放】
清華大學對口支援青海是2001年開始的,我任第四任校長,到下個月任職4年,當時來青海時,擔心來了以后沒有了原先的學術水平。但是截至目前,我的學術水平沒有降低反而升高,在我看來青海這塊土地具有創新發展的活力。
來到青海后我提出了“天河理論”。地上有長江黃河,天上有沒有河呢?通過三年的研究,我們提出天上是有河流的,只不過地上的黃河是從小匯聚到大,天上的河流是從大匯聚到小,這個成果是我們水利科學的成果,對國計民生有重大的意義。
青海還有另一個優勢能源——太陽能。青海的太陽能是我國的“龍頭老大”。青海大學立志要為青海的太陽能發展服務,為此,清華大學的院士、教授來對口支援青海,現在在青海大學內就有光伏能源的智能系統。
太陽能轉換來自自然光、可見光和紅外光,傳統的光伏是利用58%的可見光,其他的42%紅外光是無用的。十幾年前武漢及國外的幾所大學開發出了光熱轉換材料,就是將光電和熱電相結合,可增加40%的發電效率,這是個夢想,這個夢想第一個工業化的工程就實現在青海大學,為此,我們將帶來青海的太陽能能源產品。同時,青海大學還研發了壓縮空氣儲能,解決了電的儲能問題。
青海大學還有農牧學院積極為三江源的環境保護出力獻策。王國生書記提出“四個轉變”新思路,就是要求實現由經濟小省向生態大省生態強省轉變,而只有技術強才能實現這一轉變。青海的人口少,所以市場小,只有取得領先全國或者世界的成果,才能輻射全國和世界。我們的技術不可能只停留在實驗室,我們一定會服務中國、服務社會。(羋嶠 王穎 潘玲 冶曉剛 祁國彪 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