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特刊:加快轉變,讓“綠色崛起”夢想照進現實
——聚焦生態文明建設
來源:青海日報 抓住重點領域,扭住突出問題,實施源頭減污,堅持依法共治,既在源頭、過程、末端等環節做好污染減排的減法,更做好生態容量、生態空間的加法。 ——省委十三屆三次全會 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產方式,實現生產系統和生活系統循環鏈接,為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作出青海人的努力。 ——省十三屆人大一次會議 今日視點 過去五年,是青海生態向好的五年,綠色成果掛滿青海發展枝頭: “四梁八柱”生態文明制度不斷完善,濕地面積躍居全國首位,三江源頭重現千湖美景,青海湖水域面積17年來最大……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剛剛翻過篇章的2017年,青海在生態大省、生態強省建設上邁出新步伐。可可西里成功申報世界自然遺產,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進展順利,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獲批。國土綠化面積首次突破26.7萬公頃,為歷年綠化投入最多、規模最大、成效最好的一年…… 這一年,青海在綠色崛起路上創造了新奇跡! 承前啟后,展望未來,生態青海、綠色青海的建設責任更重大,無疑,愿景也更美、更可期。2018青海《政府工作報告》擲地有聲: 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持續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市場導向綠色技術創新體系、清潔低碳和安全高效能源體系,開展“五項綠色細胞工程”行動,實現生產系統和生活系統循環鏈接…… 未來五年,青海將扎扎實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加快從經濟小省向生態大省、生態強省轉變,為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作出青海人的努力。 放眼明日遼闊青海,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大地園林化的美景正在徐徐展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將基本形成,綠色青海崛起夢想必將照進現實。(孫海玲) 堅持頂層設計 奠定綠色發展堅實基礎 盛夏時節,瑪多縣扎陵湖畔,飛鳥、游魚、草原、牧人,構成一幅和諧動人的生態景致。 作為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腹地的瑪多,堅持生態保護優先的發展理念,主動扛起生態環境保護責任,保護好母親河源頭的綠水青山。 “‘千湖之縣’生態美景,離不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離不開生態環境保護的頂層設計和制度建設?!笔∪舜蟠?、瑪多縣委副書記、縣長利加說。 “近年來,瑪多縣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規定、部門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清單等規章制度相繼出臺實施,我們建立了生態環境保護長效機制,堅決摒棄以犧牲生態環境換取經濟增長的做法,關停了縣域內紅土坡煤礦并進行了生態恢復治理,動工拆除黃河源水電站。” 2017年,是我省繪就生態文明宏偉藍圖的關鍵一年。 首次以省委省政府名義召開全省綠化動員大會,制定了《國土綠化提速三年行動計劃》,以國家重點林業生態工程為抓手,深入開展全民義務植樹活動,著力推進重點區域綠化、整體推進鄉村綠化、加快推進城鎮綠化。 發布重點生態功能區產業準入負面清單。 玉樹市成立三江源生態法庭,探索牧民群眾充分參與生態文明保護的新機制…… “十八大以來,我省比較系統地提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和框架,并密集出臺了一系列基本制度,為今后生態文明建設起到了開創性、奠定性作用?!笔≌f委員、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副局長田俊量說。 一年來,從河湟山川到柴達木盆地,從祁連山下到三江源頭,青海全面開展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初步搭建了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四梁八柱”。 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從頂層設計到全面部署,從最嚴格的制度到更嚴厲的法治,生態文明建設扎實有序推進,越來越多的人深刻認識到:保護與發展并不矛盾,青山和金山可以“雙贏”。 堅持“兩山”共筑 更筑“綠水青山” 海北藏族自治州祁連縣阿柔鄉草大坂村的才華力,是一名普通的黨員,也是祁連縣黑河源頭生態環境保護治理協會的發起人之一。 “為了家鄉的美麗,為了子孫后代的家園?!比ツ?/span>7月,才華力和4個朋友一起發動身邊的人,成立了祁連縣第一家由當地牧民群眾組成的民間環保組織——黑河源頭生態環境保護治理協會。如今,協會已發展到七百多人。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 2017年,青海以國土綠化提速、生態功能提升、生態制度構建、資源節約提效、環境治理提質五大行動為載體,切實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確?!耙唤逅驏|流”。 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進展順利,祁連山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國家試點項目開工建設,河長制全面建立…… “河流清澈了,綠地變多了,空氣更好了?!弊鳛橐幻辽灵L的西寧人,省人大代表、西寧市污水處理有限公司第一再生水廠的魏琦,是青海生態環境日趨變好的見證者。 站立青藏高原放眼高遠,青海堅持“兩山”共筑——既筑“金山銀山”,更筑“綠水青山”。 林業部門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天然林保護、“三北”防護林、防沙治沙、重點公益林和湟水河兩岸南北山造林綠化等專項工程,每年完成27萬公頃左右植樹造林任務。把綠化融入城市建設,多為城市“種樹”,多給生態“留白”,建設森林城市,使林在城中、城在林中。 環保部門按照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要求,強力實施“藍天碧水行動”,狠抓水污染防治和水環境保護,狠抓大氣污染治理,全省空氣質量持續改善,8個市(州)政府所在地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為92.4%。 西寧、柴達木、海東三大工業園區向特色優勢型、循環經濟型、創新驅動型園區轉變,水、大氣、土壤污染防治行動持續,環境質量有效改善,打好“綠色牌”,走好“綠色路”。 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優化,資源節約全面促進,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加大,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加強。 舉目今日青海72萬平方公里,從莽莽昆侖到河湟谷地,從牧區草原到城市街角,生態青海的綠色底色,一天比一天亮麗,愈發的清新養眼。 堅持在綠色循環中 做大財富“蛋糕”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對此,省政協委員、青海五三六九農牧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金錦偉深有感觸?!肮旧a的牛羊肉畜產品,天然、有機、無污染,深受市場青睞,產值提高的同時帶動周邊農牧民群眾科學養殖,保護了草場,增加了農牧民收入,也打響了青海綠色產品的品牌。” 從經濟小省向生態大省、生態強省轉變,就是在資源富集、生態脆弱地區走出一條綠色循環低碳發展道路,順應當今世界發展的方向和潮流,這是青海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的發展方向。 從新起點再進發!面對未來綠色青海崛起之路,2018青海《政府工作報告》深層謀劃提出,到2022年,青海生態環境更美,全社會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意識更加堅定,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成效更加明顯,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的基礎更加厚植,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大地園林化的美景徐徐展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基本形成。 讓新發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讓生態生產生活關系不斷改善,讓財富“蛋糕”在綠色發展中越做越大,綠色青海崛起的方向和路徑,勾勒得更為清晰—— 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以五大生態板塊為抓手,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建設好三江源、祁連山國家公園,開展好生態功能提升、資源節約提效、環境治理提質、國土綠化提速、生態制度構建五大行動,筑牢國家重要生態安全屏障。 大力發展綠色產業,實施“綠色制造工程”,謀劃一批生態利用型、循環高效型、低碳清潔型、環境治理型綠色產業項目,建設清潔能源示范省。支持發展生態農牧業、生態旅游業和生態文化產業,走出一條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的發展之路。 不斷完善綠色制度,深化空間規劃體制改革,抓好國家公園體制試點,開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探索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落實和深化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生態環境監管、自然生態空間用途管制、生態補償等生態文明體制改革…… 積極推進綠色工程,推進三江源二期、環青海湖二期、天然林保護、水土保持等重點生態工程,繼續實施退耕還林還草,抓好祁連山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試點,啟動祁連山生態搬遷試點,抓好國家湟水規?;謭鼋ㄔO試點和西寧生態森林公園建設,強化濕地保護與恢復,加大黑土灘科學治理力度。 …… 生態資源就是最大的資源,生態優勢就是最大的優勢,綠色發展就是最大的發展,青海正迎來發展的黃金期,綠色青海道路正在越走越寬廣。 視點短評 加快綠色發展實現綠色崛起 時間是常量,也是奮進者的變量。 過去五年,在生態領域中你最關注什么?令你記憶猶新的是什么? 是日益清澈的湟水河,還是令人艷羨的“青海藍”?是可可西里成功申遺,還是祁連山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國家試點項目開工建設?是國土綠化面積突破400萬畝,還是河長制全面建立? 五年砥礪奮進,青海生態文明建設有了新進展。 “四梁八柱”生態文明制度不斷完善。濕地面積躍居全國首位,三江源頭重現千湖美景,青海湖水域面積17年來最大,裸鯉資源量約為保護初期的30倍,全省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到92.4%,西寧南北山森林覆蓋率達到79%,節能減排成效明顯…… 當一個個綠色奇跡在高原大地上次第綻放,我們距離“從經濟小省向生態大省、生態強省轉變”又近了一步。 莽莽昆侖見證生態奇跡,三江奔流記錄綠意高原。站在新起點上,《政府工作報告》為我們描繪了嶄新的生態藍圖:“生態環境更美,全社會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意識更加堅定,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成效更加明顯,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的基礎更加厚植,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大地園林化的美景徐徐展現……” 新時代、新藍圖,新氣象、新作為。 青海,作為“中華水塔”,這里維系著全國乃至亞洲水生態安全命脈。未來五年,我們要扎扎實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以五大生態板塊為抓手,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建設好三江源、祁連山國家公園,開展好生態功能提升、資源節約提效、環境治理提質、國土綠化提速、生態制度構建五大行動,筑牢國家重要生態安全屏障。 綠色發展,不僅使青海發展質量更好、層次更高、前景更明,也使得全國看到了一個在生態保護上更負責任的青海。未來,我們更應實施推進“四個轉變”新思路戰略,加快從經濟小省向生態大省、生態強省轉變。把生態文明滲透到群眾的日常生產生活過程里,把人們的生產生活建立在環境保護和生態改善上,提高生產力發展與生態建設的聯動效應中,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步伐,推動綠色發展取得新進展。 兩會圓桌 把生態保護的責任牢牢扛在肩上 主持人:張浩 嘉賓:利加省人大代表,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長 熊萬森省政協委員,青海湖景區管理局副局長 主持人:“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這是我們耳熟能詳的話語。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步伐,推動綠色發展取得新進展”,我們如何立足實際,把生態保護的責任牢牢扛在肩上,推進實現青海綠色崛起? 利加: 素有“黃河之源、千湖之縣”美稱的瑪多縣,是黃河中上游重要的生態屏障和水源涵養地?,敹嘧畲蟮膬r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在生態。保護好黃河源頭,不僅關系瑪多的發展,而且事關全省經濟社會發展,事關黃河流域乃至中華民族的可持續發展,瑪多義不容辭,是瑪多的重大責任。 一直以來,瑪多縣堅持保護環境優先的發展理念,主動扛起生態環境保護責任,不斷加大生態環保宣傳教育力度,扎扎實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現在,許多牧民由草原利用者主動轉變為保護生態參與者,全縣共設置生態公益崗位管護員2167名,構建了“生態管護+基層黨建+精準脫貧+維護穩定+民族團結+精神文明”六位一體的生態管護模式,形成了“點成線、網成面”的管理體系,生態效益顯著。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進一步明確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筑牢國家重要生態安全屏障。今后在推進實現青海綠色崛起的奮進路上,瑪多縣將更加廣泛深入號召全縣人民,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環境保護放到心中最高位置,人人扛起生態保護的責任;職能部門將進一步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推進環境保護項目實施建設;同時,還將進一步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執法監管力度,嚴厲查處各類破壞生態環境違法犯罪行為。 熊萬森: 青海湖、三江源還有昆侖山、祁連山等,都是青海的“生態名片”。堅持生態優先,實現青海綠色崛起,我們每個青海人都是生態環保責任人。 青海湖擁有“中國最美湖泊”、“高原藍寶石”、“5A級景區”、“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等眾多光環。而青海湖的生態地位更重要,它是維系青藏高原東北部生態安全的重要屏障。我們長期堅持把生態環境保護作為首要政治責任,扎扎實實推進青海湖景區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去年,青海湖水體面積擴大,鳥類種類增加,生態功能持續增強。 未來青海湖景區建設,將更加堅持生態優先,切實貫徹落實《政府工作報告》要求,開展好生態功能提升、資源節約提效、環境治理提質等五大行動,堅持規劃引領,把生態“紅線”作為規劃“底線”,編制實施好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以規劃為統領,大力推進自然保護區建設。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嚴守“紅線”,嚴格禁止在自然保護區建設與生態保護無關的項目。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青海湖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青海湖生態環境,切實肩負起保護好青海湖生態環境這個最大的政治責任,讓青海湖這份珍貴的自然遺產煥發出更加奪目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