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供給側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是改善供給、擴大需求、解決供需錯配問題的根本舉措。我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從內因看主要是供給結構與市場需求脫節造成的,即供給不適應需求變化,有效供給不足。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從生產端入手,推動經濟結構調整、產業結構升級,以新供給創造新需求和新經濟增長點。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框架下,經濟發展主要依賴于社會總供給結構優化,而社會總供給結構優化以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為基礎。因此,從供給側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成為現階段推動經濟發展的根本。
從供給側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必須大力化解過剩產能。近些年,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共識,得到政府高度重視和政策大力支持,取得明顯成效。但與新常態下發展的新要求相比,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還不夠快,特別是還存在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產能過剩不僅抑制產業自身的發展升級,還占用大量資源,導致新興產業和新供給的增長受到嚴重制約。因此,化解過剩產能成為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和經濟發展的迫切要求,成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任務。針對產能過?,F狀,一方面應通過淘汰落后、技術改造提高產業發展水平,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改善供給質量,增強有效供給能力;另一方面應通過兼并重組等方式推進產業整合,節約成本及資源,使更多的資金、技術、人力等生產要素投入到優勢產業和企業,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從供給側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必須依靠科技創新驅動。一般而言,產業升級包括產業間升級,即不同產業的替代過程;也包括產業內升級,即同一產業的進步過程。二者都離不開科技創新的支持。實踐證明,正是一大批引領性、顛覆性新技術、新工具、新材料的涌現,有力推動了新經濟成長和傳統產業升級。而且產業形態越高端,生產組織管理形式越復雜,對科技進步的依賴程度就越高,以至于科技創新與產業變革的深度融合已成為當今時代經濟發展最突出的特征之一。因此,黨的十八大作出了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大部署,強調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有助于最大限度激發創業創新的潛能,引領和支持創新要素向產業集聚,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推動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增強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和活力。
從國際上看,新一輪科技革命正在孕育興起,科學技術對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的驅動作用越來越強。我國產業升級必須抓住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重視發揮科技創新的支撐和引領作用,高起點培育和發展以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為代表的新興產業。應圍繞這些重點領域培育一批具有“三高”(產品檔次高、科技含量高、市場占有率高)特點和長遠發展潛力的骨干企業,通過這些骨干企業的品牌效應和帶動作用促進我國產業整體轉型升級。發揮科技創新的支撐和引領作用,還應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與傳統服務業相比,現代服務業主要是依托信息技術和現代管理理念發展起來的,具有知識技術密集的特點。在研發設計、流程優化、市場營銷、物流配送、節能降耗等方面,現代服務業特別是科技服務業和生產性服務業能夠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提供必要支撐,有力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