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給側改革發力新動能加快積聚
今年是“十三五”的開局之年,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攻堅的開局之年。這一年,我們更加注重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這一年,我們努力探索經濟轉型,產業優化的有效途徑。伴隨著上半年成績單的陸續出爐,我們在數據背后看到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推進帶來的新變化,進一步明確下半年發展的思路和方向。
補短板:服務業比重提高 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
省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上半年,我省第一產業增加值34.86億元,增長4.4%;第二產業增加值554.43億元,增長8.4%;第三產業增加值479.69億元,增長8.6%。第三產業對全省經濟的貢獻率達到43.5%,同比提高3.8個百分點,比上半年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高7.7個百分點。三次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3.2:51.9:44.9。
按照國際經驗來看,第一產業下降,第二、三產業比重上升是各國經濟發展的普遍規律。當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時,第三產業必然得到迅速發展,第一、二產業比重就會呈下降趨勢。
第三產業包括教育、科技、金融保險、商業、咨詢業等多種提供智力服務的產業,也是吸納就業的重要產業支撐。一直以來,由于我省第三產業發展層級較低,不僅沒有有效滿足社會的需求,而且由于物流、咨詢等生產性服務業的滯后,限制了區域供給能力的提高。近年來,我省著力加快旅游、文化等產業發展,提高服務業對經濟的貢獻,加強投資對經濟的導向作用。上半年,全省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投向第三產業的比重達54.6%,同比提高4.7個百分點。同時,隨著“互聯網+”戰略的實施,我省傳統的通信、批零貿易、住宿餐飲等領域孕育出基于“互聯網+”的新業態,出現了新的經濟增長點。在金融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等新興服務業及一些傳統行業的帶動下,全省服務業實現了較快發展,這不僅彌補了工業轉型發展過程中增速換檔的一些影響,而且對促進經濟平穩增長的貢獻突出。所以說,第二產業增加值占比下降,第三產業增加值占比提高,這是青海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的表現,也是從供給側發力,服務業逐步成長為經濟增長主動能的表現。
去產能:問題導向 輕裝上陣謀新生
此次我國經濟增速的回落不是周期性問題,而是結構性問題。因此,轉型升級是當前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去產能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任務之首。
積極穩妥推進去產能各項工作,首批出清18戶僵尸企業。在全國率先制定出臺鋼鐵、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施方案,西寧特鋼3臺冶煉爐停產,能發集團2處煤礦關停。
省統計局提供數據顯示,上半年,我省規模以上工業中,煤化工產業和鋼鐵產業固定資產投資額同比下降63.4%和14.3%。主要產品生鐵產量同比下降19.4%、鋼材產量下降11.5%、粗鋼產量下降18.2%、鐵合金產量下降17.9%、電解鋁產量下降2.5%。
此外,上半年,全省在鋼鐵、鐵合金、電解鋁、水泥、房地產等行業或領域建立相應工作方案和協調機制,采取及時更新發布重大項目、重點企業材料設備需求和產品供應信息,積極搭建企業產銷對接平臺,鼓勵企業借力電子商務開拓市場等措施,確保去庫存工作落到實處。我省大中型虧損企業加大去庫存力度,產成品存貨同比下降10.7%。
觸底才能反彈。在市場倒逼和政府引導的內外部因素作用下,通過去產能、去庫存等舉措,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新的供需平衡便有望形成,這是針對產能過剩,企業利潤下降、經濟增速回落等一系列問題開出的“苦口良藥”,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牽引力量。
降成本:優化外部環境向內挖潛增效益
今年上半年,西部礦業集團實現營業收入180.87億元,比上年同期104.32億元增加76.55億元,實現利潤總額1.69億元,經營態勢發生根本性好轉,整體實現扭虧為盈。
分析其中原因,西部礦業集團相關負責人認為,在行業發展持續疲軟的經營形勢下,公司苦練內功,強化管理,穩步推進企業改革發展,確保了生產經營工作的穩定高位運行。這其中,通過降低勞務外包單價、原輔料采購價格,提高產量、優化工藝使生產成本大幅下降,上半年公司生產成本下降1.6億元,消化了市場的影響,成為利潤的重要來源。
市場形勢不佳,降成本就是挖潛力,降成本就是挖效益。有專家認為,高成本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致命硬傷,因此,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資本要素改革的方向之一是提高資本回報率,這需要依靠企業不斷降低成本來改善企業盈利狀況,需要依靠持續不斷的優化外部環境,為企業加快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提供堅實保障。
今年上半年,我省立足減輕稅費負擔、降低要素成本、降低融資成本、強化內部管理等重點方面,進一步簡政放權、放管結合,著力降低企業生產經營成本。據了解,上半年,有關部門全面落實結構性減稅和“營改增”政策,減免企業稅收43億元。1至5月,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稅金總額同比下降23.3%;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為84.29元,比1至4月和1至3月均有所降低。
強創新: 產業升級制造業強省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是創新,但自主創新能力弱也是制約我省制造業轉型升級的主要問題。因此,今年我省全面啟動“百項創新攻堅工程”和“百項改造提升工程”。高比容化成箔生產工藝、電動車鋰電池用電解銅箔、EB爐中鋯金屬熔鑄、高純氧化鋁陶瓷造粒粉制備等一批關鍵技術有所突破,3D打印石膏油墨及其制備方法等一批發明專利支持我省產業進一步轉型升級。
省統計局數據顯示,上半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中,制造業增加值比重為68.9%,同比提高3.8個百分點;資源類行業增加值比重為13.8%,同比下降3.9個百分點。同時,在規模以上工業中,新能源產業、新材料產業增加值分別同比增長13.5%和18.3%。新能源、新材料產品產量快速增長,上半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太陽能發電量同比增長27.4%、風力發電量增長69.9%,這兩項新能源發電量占規模以上工業發電量的17.8%。規模以上工業單晶硅產量同比增長45.9%,多晶硅產量增長68.6%。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快速發展,不僅拉動了我省經濟的平穩增長,而且帶動了傳統產業進一步優化升級,從而改變我省工業產業“偏粗偏重偏短”的產業不足。
加快破解經濟發展的主要矛盾和深層次問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無疑是我們“渡河的船”“過河的橋”。近日,我省出臺《中國制造2025青海行動方案》,這是我省全面貫徹落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大舉措,將進一步完善制造業創新體系,提高我省自主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