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努力建設美麗中國的亮麗名片
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首次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布局的戰略高度,強調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引領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穿越發展的艱辛,更加堅守發展紅線。
從頂層設計到全面部署,從最嚴格的制度到更嚴厲的法治———青海樹立大局觀、長遠觀、整體觀,堅持保護優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基本國策,生態文明建設扎實有序推進。
保護與發展并不矛盾,青山和金山可以雙贏!
放眼今日青海,生態優先已經成為各族干部群眾的共識,保護生態已經成為各族干部群眾的自覺行動。
砥礪而行,“生態”、“環保”、“綠色”;“青海藍”、“高原綠”、“江河清”,逐步成為高原人關注的熱詞,廣泛的生態共識落地生根,生態文明體制機制日趨完善,環境保護合力日益集聚。
年復一年,雖是滄海一個個瞬間,卻使青海發展的綠色底板愈發清晰———
生態文明先行區建設全面推進。
主體功能、空間布局不斷優化,生態戰略地位日益凸顯。
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祁連山生態保護、三北防護林等重點生態工程有序推進。
節能減排、環境整治、美麗城鄉建設不斷升級。
……
漸逝的光陰,漸染的綠色,漸添的美麗,漸而重構的是更加統籌協調、更加具有生命力和活力的青海新型經濟生態。
青海不斷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
大視野下再審視:青海最亮麗的名片就是優良的生態環境!優良的生態環境就是青海發展之要!
頂層設計、戰略部署密集而出,青海生態文明建設從“理念”、“政策”層面,不斷深入到“具體操作”層面
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
經風歷雨,青海深諳發展之道:在生態環境保護建設上,一定要樹立大局觀、長遠觀、整體觀,堅持保護優先,扎扎實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經風歷雨,青海日益深刻領會:搞好中國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統籌推進生態工程、節能減排、環境整治、美麗城鄉建設,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使青海成為美麗中國的亮麗名片,才能擁有永續的發展動力。
“十三五”開局之年,青海生態保護和建設再一次成為世人關注的焦點。
作為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青海有“中華水塔”之美譽。這里是國家重要生態安全屏障,也是全球氣候變化的啟動區。
省情特殊,責任特殊。
實踐出真知———青海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
保護好三江源,保護好“中華水塔”,確?!耙唤逅驏|流”,是青海義不容辭又容不得半點閃失的重大責任。
保護好生態,對于青海來說不是包袱而是機遇,既是服務全國大局的需要,也是青海自身可持續發展的真實所在。
有目共睹,黨的十八大以來,青海更加突出以生態保護優先的理念來協調推進經濟社會發展,青海面向未來做出富含深意的戰略抉擇。
信念更堅,步履更堅。把建設生態文明、推進綠色發展視為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青海將生態保護優先融入治青理政宏偉藍圖。
新理念、新思想和新觀點呼之而出、振聾發聵———
從決不能靠犧牲生態環境和人民健康來換取經濟增長,到一定要保護好“中華水塔”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打造生態文明先行區,再到切實以生態保護優先理念協調推進經濟社會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青海保護生態的頂層設計一策連著一策。
秉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把生態文明理念貫穿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深入落實全國和青海省主體功能區規劃要求,全面啟動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青海緊緊跟上發展升級的大勢,在生態文明建設上乘勢而上,在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同時全力建設美麗中國。
頂層設計與戰略部署,密集推出———
3月5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3月21日,省委書記、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領導小組組長駱惠寧主持召開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省長、領導小組組長郝鵬出席會議,研究部署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相關工作;4月5日,駱惠寧主持召開省委常委會議,再次部署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
三江源國家公園呼之欲出。
又一關乎美麗中國的建設大筆揮出,又一場巨大的美麗嬗變全新推開。
這是黨中央、國務院建設三江源一期、二期保護工程之后,出臺的又一項針對青海三江源地區的舉措,對今后三江源地區的社會和諧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新希望孕育涌動———對青海而言,“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的提出,是生態系統完整保護的又一次頂層設計、高層謀劃。
“青海具有獨特的地形地貌、特殊的生態區位和富集的自然資源,特別是三江源、青海湖、昆侖山和祁連山等大川名山名湖,為建立國家公園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發展條件?!比磭夜珗@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楊汝坤說。
由資源稟賦衡量發展路徑,由現實出發矚望未來前程,毫無疑問,在三江源頭選擇典型和代表區域開展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在國家層面上強化三江源自然生態的系統保護、整體修復,有利于“中華水塔”永續傳承,有利于全球生態安全。
顯而易見,在青海建設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意味著青海生態文明建設從“理念”“政策”層面,更進一步深入到“具體操作”層面。
一路走來,處于中國乃至全球生態關鍵點上的青海,愈發吸引全世界的關注,也愈發堅強有力地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黨的十八大以來,《青海省主體功能區規劃》正式實施,僅有10%的國土面積為可開發面積,同步開展生態紅線劃定、“多規合一”、青海第一部省級地方生態文明建設立法。
嚴格劃定生態紅線,青海對各級政府負責人考核實行重大生態問題“一票否決”,生態環境保護考核指標由原先的5項增加至10項。
對地方政府開展以綠色發展為主的績效考核,將39個縣(市、區)劃分為經濟發展和扶貧開發重點縣、生態保護和扶貧開發重點縣2類6組進行分類分組考核。
在全國率先啟動實施了濕地生態管護員制度,在全國率先開展了生態資產評估,填補國內空白。
率先在全國設置了草原生態管護員公益性崗位,對三江源地區每2000公頃設置1名草原管護員,其他地區每3335公頃設置1名管護員,全省新增草原生態管護員13894名。
……
沐風櫛雨寫華章!站立高原,站位高遠,積極探索生態領域改革的青海,努力用制度來守護綠水青山,誓讓一江清水向東流。
汗水融入江源,實現著量變到質變的美麗轉換和升級,青海在保護與建設中持續為美麗中國熔鑄堅實路基
從阿尼瑪卿雪山北麓的興海草原,一直到黃河源頭的瑪多,又到長江流域的隆寶,瀾滄江源畔的囊謙,瑪可河畔的天然林,青甘川交界處的年保玉則、黃南草原,無數人親眼目睹黃河源頭再現的“千湖之縣”美景、“黑頸鶴故鄉”明顯增多的鳥類、班瑪原始森林得到嚴格有效的保護……
當付出點滴積累,實現著量變到質變的美妙轉換———三江源水多了,草密了;三江源變綠了,野生動物恢復性增多了。
因為信念所以執著,因為執著所以堅守,因為堅守所以收獲。
多年來,青海生態文明先行區建設全面推進,生態保護工程建設扎實有效,三江源一期工程圓滿完成、二期工程全面實施,增草增綠增水成效顯著,三江源頭重現千湖美景,祁連山生態保護、三北防護林等重點生態工程有序推進。
先行、推進、構建,美麗青海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凈水、增綠、護藍,綠色生態屏障在世界第三極密布豎立。
一幅雄奇壯美的畫卷在保護與建設中,在青海大地徐徐鋪開,熔鑄成美麗中國堅實的路基。
到青海玉樹藏族自治州,青海三江源核心地之一———隆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必去之地。在這個東西長25公里、寬4公里的“聚寶盆”里,生活著上萬只的斑頭雁、黑頸鶴等鳥類種群61種,而且每年還在不斷增加。
今年初春,再次走進隆寶灘,眼前還是那片“圣地”,還是那架望遠鏡,所不同的是,我們曾熟悉的,這些鳥類的守護神文德江措已退休。盡管如此,保護鳥類的責任和義務在這個海拔4000多米的高寒地區卻不曾受到絲毫的影響。
接班人普布說,看著這里一年年發生變化,我不再覺得隆寶是“苦寒之地”。
多年來,普布和同事們一起,日復一日守護著保護區的黑頸鶴,如今黑頸鶴的數量從建站之初的22只增加到267只,高山禿鷲、大天鵝等鳥類成倍增加。普布說,4月了,快到候鳥繁殖期了,我們將在禽鳥產蛋的湖心中央搭上帳篷,便于夜晚守護,這項工作將延續到6月份。
2015年,地處瀾滄江源頭的玉樹州雜多縣,當地群眾連續3次發現珍稀野生動物雪豹光顧雜多縣城。
除了雪豹,在三江源腹地,藏羚羊、白唇鹿、藏野驢、野牦牛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如今也經常進入當地群眾的視線。尤其在楚瑪河流域,經常能看到成群的藏野驢在河邊嬉戲。
“三江源地區野生動物的生存環境越來越好,這是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取得成效的最有力證明?!庇駱渲萑崔k公室主任明嘉說。
自然美、生態美、發展美———三江源,美美與共,美美相融。
青海省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辦公室主任李曉南說,為了守住守好這片凈土,三江源保護建設一期工程在沒有任何可借鑒經驗和標準的情況下,順利實施并圓滿完成。在此基礎上,總投資160.6億元的三江源保護和建設二期工程繼續對三江源生態進行全面修復。
有多少汗水融入三江源,就有多少奇跡在三江源綻放。
從三江源保護提升到國家生態安全戰略層面的那一刻起,到國家公園的啟動,青海始終把三江源生態保護與建設列為全省生態保護的“一號工程”。
經過連續多年綜合治理與保護,有“中國最美湖泊”之稱的青海湖越發顯得美麗。據青海省氣象科研所衛星監測,青海湖面積已達4432.32平方公里,達到了15年來遙感監測的最大值。
在三江源、青海湖等重大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工程全力推進的同時,估算總投資79億元的青海祁連山生態保護與綜合治理工程也順利實施。
生態優先,保護生態,在青海早已成為一項縱橫各地、跨越各領域的立體復合工程,成為一項全民事業。
加快推進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二期、青海湖流域生態保護與綜合治理二期、柴達木水源涵養地、黃土高原地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天然林保護和植樹造林等重大生態工程,青海從整體上恢復和強化生態功能。
在高原濕地保護、沙漠化防治、高寒草原建設、東部地區水土保持等重點領域,謀劃一批生態修復大工程、大項目,確保生態投資不減少、項目不斷線。
持續推進生態環境綜合整治,不斷優化對祁連山自然保護區的管理。
統籌推進生態工程、節能減排、環境整治和美麗城鄉建設。
加快培育生態產業,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不斷深化生態文明制度改革,特別是抓好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努力為改變“九龍治水”、實現“兩個統一行使”闖出一條路子。
……
風雨前行,盡管會有巨大的改革陣痛,盡管會有諸多的風險挑戰,但青海以更堅定的意志、更科學的方法,向著生態文明新時代邁進。
著眼新老環境問題交織的挑戰,瞄準建設美麗青海的目標,青海加快生產生活的綠色轉型
今年2月21日,西寧市首條綠道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在魯青公園啟動。
按照“區域協調、成網成系、方便換乘、景觀協調、遠近結合、騎行安全”的原則,在綠道沿途周邊公園、人流量密集區域等地科學合理設置公共自行車站點,并采用通借通還智能信息化系統進行管理,西寧市民可以在一個站點借車騎行后到其他任意一個站點進行歸還。
作為一種綠色低碳出行方式,公共自行車迎合了市民和游客對低碳、綠色生活的追求,讓市民和游客可以更好地暢游綠道,欣賞西寧靚麗的景觀。
隨著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持續推進,越來越多青海人的生產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
小生活,大生態。踐行方方面面,青海生態文明建設層層推進,積跬步致千里。
從資源開發向新能源、新材料轉型,從高碳經濟向低碳經濟轉型,從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型……今天的青海,無論是著眼于新老環境問題交織的挑戰,還是瞄準建設美麗青海的目標,不斷實現著一次次的綠色轉型。
這是發展日益低碳節能年景———
阿尼瑪卿雪山南麓的賽什塘銅礦是第三批國家級綠色礦山試點單位,也是全省乃至全國銅資源較為豐富的礦區。
走進賽什塘銅礦,繁忙的廠區里小礦車來回穿梭。地下原石從采礦、選礦,通過粗選、掃選、精選,再經過兩次脫水,生產出含銅量達20%的銅金礦粉,每一步都離不開生態環保。賽什塘銅礦的工業用水全部實現了內部循環。
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青海光伏累計并網發電102.2億千瓦時,居全國第二。這其中,要數格爾木“曬”出的“光伏城”功不可沒。54個光伏發電項目產生的清潔電能相當于節約標準煤93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305萬噸。
北控綠色科技產業有限公司(青海)新能源有限公司開發的格爾木500兆瓦光伏電站,是世界上單體容量最大的光伏電站。公司副總經理李紅亮說,光伏發電,給點陽光就燦爛。帶來清潔能源,換來一片藍天。
這是國土綠化加快推進的時間———
2015年歲末收尾,西寧市收獲一大喜訊:榮膺國家森林城市桂冠!西寧,成為西北地區第一個獲此殊榮的省會城市,是唯一一個地處青藏高原、高寒地區的國家森林城市,也是西北地區唯一獲得國家園林城市和國家森林城市雙項榮譽的省會城市!
全市年均降雨量僅為380毫米,蒸發量卻達1700毫米,干旱缺水是這片土地不爭的現實。今天,西寧人用汗水、心血和智慧,打破了人們對西部高原城市缺林少綠的偏見!這座屹立在青藏高原的東方門戶,已然成為一片“綠洲”。
光陰荏苒,不負耕耘。如今,一張綠色生態網,在青海大地逐漸張開。
全省林地面積達0.11億公頃,森林覆蓋率提高1.07個百分點。東部地區森林覆蓋率達到38%,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完成營造林76.67萬公頃,特別是重點區域大苗造林7.4萬公頃,相當于新增了一個瑪可河林區。完成村莊綠化美化1200個,全省半數以上宜林村受益。
是“攻堅戰”,也是“持久戰”,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動員全社會力量形成合力,建設生態文明先行區,讓廣大群眾唱“主角”,堅定地依靠群眾,青海的“生態之路”更加寬展。
今天,從河湟谷地到環青海湖地區,從柴達木盆地到三江源地區,全省各州地市每一個角落,生態保護優先的理念深入人心,令人欣慰。
努力使青海成為美麗中國的亮麗名片,這是青海人民共同的夢想,是青海人向世界呈上的最珍貴禮物。
春天里,青海又播種,夢想未來不盡的豐收。
信息來源:青海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