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規劃“十三五”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十三五”時期,是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堅時期,是全面推進依法治青的關鍵時期,在青?,F代化建設進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根據省委《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省政府制定了《青海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
《綱要(草案)》編制的主要考慮
科學制定好“十三五”規劃,需要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以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特別是對青海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為指導,堅持“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貫徹“五位一體”總體布局,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著力推進結構性改革,精心設計好未來五年發展的路線圖、時間表、任務書。為此,在編制《綱要(草案)》時,充分考慮“十三五”時期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趨勢、目標和任務,重點把握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戰略目標。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十三五”時期的戰略目標,必須堅決實現。《綱要(草案)》順應人民群眾期盼,從發展環境到指導思想,從指標設定到工作部署,都充分體現了目標導向,做到定性與定量相統一。同時,堅持遠近結合,既注重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各項目標,又注重更長時期的遠景發展,突出規劃目標的戰略性、指導性和引領性。
二是貫徹五大發展理念。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綱要(草案)》把“五大發展”理念作為貫穿我省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主線,融會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方面,更加注重生態保護、更加注重轉變方式、更加注重和諧穩定、更加注重民生福祉、更加注重改革開放、更加注重夯實基礎,力爭用新的發展理念引領新的發展實踐,推動實現更有質量、更高水平、更可持續的發展。
三是把握青海發展階段性特征。《綱要(草案)》準確把握發展現狀、趨勢和機遇,突出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全面部署發展動力轉換、發展空間優化、發展要素保障、發展成果共享等重大任務,強化重大舉措和項目支撐,著力提高發展的協調性、平衡性,使之更加符合青海階段性發展特征。
四是突出生態保護優先要求。《綱要(草案)》立足特殊省情和責任,準確定位我省在全國所處的戰略地位,突出以生態保護優先理念協調推進經濟社會發展,構建相適應的體制機制,制定相適宜的目標、政策和舉措,不斷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服務中華民族長遠利益,把青海建設得更加和諧美麗。
《綱要(草案)》規劃的主要目標
目標引領方向,目標凝聚力量。省委《建議》提出了今后五年發展的“131”總體要求,即實現“一個同步”、奮力建設“三區”、打造“一個高地”。具體就是,把握中央提出的標準與要求,確保到2020年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構筑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建設生態文明先行區;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建設循環經濟發展先行區;突出改善民生凝聚人心,建設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區;弘揚黨的優良傳統,鑄就青海精神高地;努力實現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明顯提升、公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高、社會治理水平進一步提升、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新目標?!毒V要(草案)》據此明確了經濟發展、生態文明、民生福祉、創新驅動4大類28項指標,其中預期性指標14項,約束性指標14項。主要對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收入兩項預期性指標,脫貧攻堅、水體水質和空氣質量三項約束性指標,加以簡要說明:
一是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收入。黨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根據這一目標要求,經測算,未來五年我省生產總值只要年均增長3.7%、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長1.7%,就可以實現“兩個翻番”。為進一步縮小與全國發展差距,我們自我加壓,綜合分析“十三五”外部需求和省內資源環境約束加劇等因素影響,以及潛在增長率,把翻番基準時間延后一年,提出到2020年實現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1年翻一番,生產總值按年均增長7.5%、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按年均增長8%安排。把增速調整到合適“擋位”,既可保證我省經濟增長的穩定性和連續性,釋放積極的目標信號,又有利于給保護生態、優化結構、轉型升級預留空間,同時人均生產總值、城鄉居民人均收入與全國水平的相對差距也有望分別縮小3.2和5.2個百分點。
二是農牧區貧困人口脫貧。打贏脫貧攻堅戰是“十三五”的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通過精準識別,我們確定了52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在客觀分析艱巨性和可行性的基礎上,作出了“四年集中攻堅,一年鞏固提升”的總體部署,即到2019年,確?,F行標準下的所有貧困人口如期脫貧,確保42個貧困縣(市、區、行委)全部摘帽、1622個貧困村全部退出,實現區域性整體脫貧。再經過一年努力,使脫貧成效更加鞏固,群眾生活更加殷實,實現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
三是水體水質和空氣質量。保護好“中華水塔”,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是我們擔當的歷史責任,《綱要(草案)》提出,確保三大河流出省斷面水質穩步提升。湟水河流經省內主要城鎮和人口聚居區,還青海人民一條清澈的母親河,是政府的莊嚴承諾,《綱要(草案)》提出,湟水河出省斷面水質達標率要由現在的四類83%提高到三類50%。我省主要城市人口聚集度高,人民群眾十分關注空氣質量,《綱要(草案)》提出,主要城市PM2.5濃度要控制在國家下達目標以內,空氣質量優良率達到80%。
“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任務
奮斗目標要靠重大政策舉措和重大項目來保障?!毒V要(草案)》圍繞經濟建設、社會發展、生態文明、改革開放等領域,從13個方面明確了“十三五”時期的重大戰略、重大項目、重點舉措。
一是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建設全國生態文明先行區。以“五大生態板塊”為重點,完善“一屏兩帶”生態安全格局,力爭到2020年實現重點生態治理區全覆蓋。深入推進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計劃,深入實施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健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
二是創新創業驅動發展。圍繞形成促進創新的體制構架,加快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培育更多依靠創新驅動的引領型企業。著力實施科技型、高新技術企業“兩個倍增”工程和科技“小巨人”計劃,實施“高端創新人才千人計劃”,建設和完善100個企業工程技術中心和重點實驗室,建成5個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努力培育發展新動能。
三是深入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堅持從更高層次、更寬視野推進“四區兩帶一線”戰略,實現西寧海東一體發展,推動海西加快轉型發展,推進環湖地區特色發展,促進青南地區保護與發展和諧共進,發展壯大縣域經濟,進一步打造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積極培育8個新興城市,建設48個美麗城鎮和1500個高原美麗鄉村。
四是構建綠色循環產業體系。深入推進國家循環經濟發展先行區建設,構筑綠色循環、創新驅動、特色鮮明、效益顯著的產業體系,不斷增強產業綜合競爭力。實施“三區一帶”農牧業發展戰略,著力打造“四個百億元”產業。實施傳統工業“百項改造提升工程”,滾動實施“百項創新攻堅工程”,著力構建“四個千億”產業集群。持續打造“大美青?!?,努力建成高原旅游名省。鞏固提升金融、商貿、物流等產業,促進服務業大發展。
五是加快構建全方位開放新格局。抓住國家實施“一帶一路”戰略的重大機遇,構建全方位、多層次、高水平對外開放新格局。培育對外貿易新優勢,實施千萬美元潛力培育計劃和出口自主品牌培育計劃。提高對外合作水平,構建對口援青合作長效機制,建設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六是提升全社會信息化水平。把握互聯網、大數據應用發展趨勢,構建高速、移動、安全的信息網絡。加強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實現絕大部分城鎮光網覆蓋。以信息化助推產業現代化,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達到全國水平。大力推進“互聯網+”行動,構建活力青海產業云、大美青海生態云、幸福青海民生云、和諧青海政務云,全面提升各領域信息化水平。
七是打贏脫貧攻堅戰。堅持精準扶貧,大力實施“八個一批”脫貧攻堅行動計劃,通過發展特色產業、引導勞務輸出、推進易地搬遷、實施生態保護、探索資產收益、著力加強教育、開展醫療保險和救助、實施社會保障兜底,實現精準脫貧。同時,通過補齊短板,夯實發展基礎,強化科技、金融支撐,全面實現脫貧攻堅目標。
八是共享全面發展成果。圍繞就業、教育等民生關切,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使各族人民有更多的獲得感。逐步實施十五年免費教育,進一步優化學校布局和資源配置,改善農牧區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健全民族地區雙語教學體系,努力辦好特殊教育。加快推進3所高職院校建設,提升高等教育綜合實力和創新能力。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實現更加充分的就業,多措并舉增加城鄉居民收入,統籌推進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健全完善養老保險制度,穩步提高城鄉居民醫?;I資標準,加大住房保障建設力度,健全醫療衛生服務和社會救助體系。
九是提高基礎設施保障水平。實施一批重大基礎設施和資源能源項目,加快構建整體提升、功能配套、持續有力的要素保障體系,增強對經濟社會發展的綜合支撐能力。新增鐵路運營里程1100公里,新增高速化公路2000公里,全面形成“一主八輔”民用機場運營格局,建成西寧和格爾木兩個綜合交通樞紐。全面推動綠色地勘,深入實施引大濟湟后續工程,提升資源能源和水利保障能力。
十是打造青海精神高地。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顯著提高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夯實全省各族人民共同團結奮斗的思想基礎。深入開展“五星級”文明戶創建活動,建成五級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快發展文化體育產業,打造具有青海特色的優秀文化品牌?!毒V要(草案)》還就推進法治青海建設、開創民族團結進步新局面、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做出系統謀劃和部署。
來源 青海省人民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