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特刊:用江源大美打造美麗中國亮麗名片
來源:青海日報 三江源的大美風光。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供圖 今日視點 當陽春三月再一次與全國兩會在時空的坐標縱橫交匯,今日青海在歷史的舞臺上跳動著強勁的脈搏—— 兩年前的全國兩會,習近平總書記參加青海代表團審議,指出要搞好中國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使青海成為美麗中國的亮麗名片。 同年八月,總書記親臨青海視察指導工作,指出青海必須擔負起保護三江源、保護“中華水塔”的重大責任,搞好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確?!耙唤逅驏|流”。 兩年來,青海兒女牢記總書記的囑托,扎扎實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用一個個生動實踐建設更加富裕文明和諧美麗新青海。 2017年7月7日,可可西里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不僅是青海生態文明建設的榮耀,它更屬于全國乃至世界; 今年年初,正式印發的《三江源國家公園總體規劃》明確至2020年正式設立三江源國家公園,宏偉愿景正一步步變成青海大地上的生態文明之花; 在保護與發展中尋求統一和突破,建設好我國首個國家公園,青海正在定量中尋求變量,在改革中求變求新,把山川秀美的三江源打造成為美麗中國的亮麗名片。 落實最嚴格的保護制度,建設生態永續的國家公園 春日的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依舊被嚴寒“包裹”,黃河源園區生態保護站站長馬貴在冬格措納湖冬季巡護時,發現了成群大天鵝。 “這次發現的兩群大天鵝數量大概在300余只,這是生態環境不斷向好的一個標志。”馬貴說。 青海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 “這是對我省生態環境保護的肯定,也是對推進三江源地區生態環境保護的要求,是建設三江源國家公園的根本點、立足點和出發點。”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局長李曉南說。 現如今,三江源國家公園建設的一筆筆厚重印跡,正在成為我省生態文明建設的亮麗“色彩”。 2017年8月1日起《三江源國家公園條例(試行)》施行,標志著我國首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的各項管理與保護工作有法可依; 同年12月16日,三江源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局正式掛牌成立,標志著三江源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體制試點工作全面啟動…… 落實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一以貫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美麗的三江源正在成為美麗中國在雪域高原的“縮影”。 今年1月12日,正式印發的《三江源國家公園總體規劃》明確,必須使國家公園山水林田湖草生態系統得到嚴格保護,滿足生態保護第一要求的體制機制創新取得重大進展…… “建設三江源國家公園最鮮明的旗幟就是保護生態?!崩顣阅媳硎?。 在剛剛過去的2017年,我省總投資4535萬元,在國家公園范圍內組織實施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二期工程5大類共計8個項目。 近年來,三江源地區年平均出境水量達到525.87億立方米,比2005至2012年平均出境水量年平均增加59.67億立方米,水域面積由4.89%增加到5.70%;工程區灌木林平均蓋度增加了0.21%,平均高度增加了0.82厘米,沙化土地監測樣地植被蓋度由2011年的33.36%提高到了2016年的39.40%;濕地監測站點植被蓋度增長了4.67%。 促進保護發展聯動,讓群眾分享國家公園建設紅利 盡管節氣已進入春天,但地處高海拔的玉樹藏族自治州曲麻萊縣仍寒意濃重。這天是曲麻萊縣曲麻河鄉措池村生態管護員丁加要去草原巡護的日子,上午9時,一切準備就緒后就騎著摩托車出發了,他的巡護里程是60公里。 五年來,雖已數不清丁加在他負責巡護的草原上來回穿梭了多少里程,但和他一樣從牧民“轉身”為生態管護員的,在他們村就有100多人。 讓牧民成為三江源國家公園的建設者和受益者,以“四個轉變”新思路推動落實“四個扎扎實實”重大要求,落實一系列政策措施,切實強化牧民群眾保護生態的主體責任,注重在生態保護的同時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把生態保護、改善民生和實現綠色發展有機結合起來,把著力改善民生、促進綠色發展作為三江源國家公園的主題,讓老百姓切實感受到生態的福祉,讓綠色發展成為新的生態保護趨勢。”對于如何辯證處理保護與發展的矛盾,李曉南這樣作答。 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以來,把精準脫貧與生態保護有效結合,準確把握牧民群眾脫貧致富與國家公園生態保護的關系,創新生態管護公益崗位機制,逐步落實生態管護公益崗位“一戶一崗”。 目前,已有10051名生態管護員持證上崗,占園區內貧困人口的41.9%,戶均年收入增加2萬元以上,全覆蓋了7300多個建檔立卡貧困戶。 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青海在國家公園建設中,努力讓廣大牧民從草原利用者轉變成生態保護者,讓生態“反哺”群眾,讓群眾享受到國家公園建設的“紅利”,不斷提高民眾對三江源生態環境的獲得感、幸福感和榮譽感。 不斷強化科技管理支撐,推進國家公園智慧化建設 2月26日上午10時30分左右,在青海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遠程視頻觀測到昂賽瀾滄江大峽谷內清清的河水涓涓流淌,和周圍的積雪相互交映,展現出江源冬日靜與動別樣風韻。 鏡頭切換到青藏鐵路五道梁北大橋,又見幾只藏野驢在悠然覓食,黃河源頭冰封的鄂陵湖湖面,如一面閃亮的鏡子…… 以科技引領不斷推進“智慧+”生態保護格局構建,這是未來路徑,也是大勢所向。 省環境信息中心主任李宏奇告訴記者:“兩年來遍布全省生態環境監測高清遠程視頻監控網絡和點位建設有了一個大發展,點位已經從起初的6個變成目前的24個,其中在黃河流域建成7個,長江流域建成6個,瀾滄江流域建成3個?!?/span> 兩年來,我省穩步推進三江源國家公園智慧化建設,通過實行全民參與模式,引才引技引智,努力構建政府主導、全民參與的新時代智慧化、科學化國家公園。 2017年,我省構建“星-空-地”一體化生態監測及大數據平臺。 2018年,三江源國家公園衛星通信系統開通。 同時,初步建成智慧生態畜牧業產業鏈,為三江源生態保護“減壓增效”提供全面有效的信息與技術支撐。 一項項科技支撐項目實施,一個個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的“現代化載體”構建,一項項規章制度落實到位,一名名生態管護員持證上崗。 …… 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三江源國家公園建設不斷推進。 牢記總書記囑托,用江源大美展示青海大美,打造美麗中國的亮麗名片,青海責任在肩,步履堅定!(宋明慧) 視點短評 建設好三江源國家公園 今年年初,《三江源國家公園總體規劃》正式印發,明確至2020年正式設立三江源國家公園。這不僅是青海在生態文明建設之路上的鏗鏘邁步,更是建設更加富裕文明和諧美麗新青海的新任務和新使命。 因特殊的地理、氣候等因素,三江源頭的生態資源尤顯珍貴。這就要求我們在扎扎實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過程中,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一以貫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把三江源國家公園建設好,讓生態保護和人類發展形成良性循環。 作為我國首個國家公園,雖已在多方面取得了很多可復制、可推廣經驗,但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的責任依然艱巨。我們就要在實現“兩步走”新青海建設征程中,深入貫徹新時代生態文明理念,落實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充分發揮規劃引領作用,在體制機制上繼續探索創新,實現制度建園、綠色建園、科技建園和文化建園。 我們要牢牢把握保護生態的明確方向,把三江源的生態保護好,把綠色經濟發展好,把牧民群眾的生活保障好,切切實實把三江源打造為美麗中國的亮麗名片,在實現向生態大省、生態強省轉變的過程中,實現生態、生產、生活良性循環轉變,從而使得群眾對享有生態的幸福感和獲得感不斷增強。(宋明慧) 故事傳真 長滿青草的家鄉回來了 “以前,我們想著養更多的牛羊;現在,大家想得更多的是守護咱們的草山、河流和這美麗的黃河源頭……” 說這話的是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扎陵湖畔的藏族牧民唐吉。每一天,戴著印有“三江源國家公園生態管護員”的紅色袖章,騎著摩托車馳騁在黃河源頭扎陵湖邊進行巡護是他最開心的事情,而生態管護員也是他最驕傲的身份。 年近40歲的唐吉,現在一家3口人,生活在扎陵湖鄉多涌村。近幾年來,每當有游人或記者來訪時,他總是用不太流利的普通話說個不停。 唐吉面對采訪總是從小時候講起——以前,這里草原遼闊,水草肥美,河流湖泊眾多,記得小時候,我騎著馬跟隨父母放牧,草可以蹭到馬肚子、馬靴,那時這里處處是風吹草低見牛羊的美景。 唐吉介紹著,瑪多縣從1980年起連續三年是全國首富縣,是何等的榮耀……接著便眉頭皺起,情節急轉直下,嘆息地講到:后來,持續干旱致使草場大面積退化、沙化,再加上采砂金等人為的破壞,曾經肥美遼闊的扎陵湖草原,碧水藍天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成片的裸露黑土地黃沙飛揚,湖泊溪流大面積干旱斷流,草場退化的速度讓人猝不及防。 時光流逝,轉眼到了2012年,知道日子不能再這樣過下去了。有一天,唐吉家族召開了一個小小的家庭會議,而這次會議來的人還有村里附近的牧戶。原來大家早早就“互通了消息”,幾十戶牧戶代表圍坐在唐吉家帳篷前開始商議“今后的路”。 你一言我一語的小會議開起來了,原本唐吉打算說服大家賣掉自家的一部分牛羊,合資去縣城做點小生意,卻因為意見分歧不歡而散。就在大伙都陷入焦慮的時候,去縣里開會的鄉長給大家帶來了一個好消息。 聽到三江源生態保護建設工程招募生態管護員的消息,唐吉立刻騎著摩托車到鄉上,將一份申請書交了上去。通過申請、審核、上報、公示、培訓一系列流程后,唐吉成為了全縣第一批生態管護員。從那天起,牛羊送到了合作社,“生態管護員”的紅色袖章成了他最喜歡的顏色,巡護的“日常作業”讓他樂此不疲。 唐吉用并不流利的普通話講完了自己的故事?,敹嗫h副縣長、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管委會專職副書記副主任甘學斌接上唐吉話說,像唐吉這樣從牧民轉型升級成“生態管護員”的人全縣有2167名,他們用行動保護著黃河源頭。 甘學斌介紹,隨著國家投入力度的不斷增加,通過政府和牧民群眾多年的不懈努力,全縣相繼成立了3個管護站、19個村級管護隊、123個管護分隊,“點線面”一體的科學管理體系成型,黃河源頭生態系統宏觀結構有效改善,草地退化趨勢得以遏制,水資源量、草地覆蓋面積、生物多樣性均持續增加。而像唐吉一樣的許多牧民群眾夢寐以求、長滿青草的家鄉也開始慢慢回歸。 甘學斌說:“黨和國家高度重視三江源生態環境,瑪多縣各族干部群眾也熱愛自己的家園,如今,這里的每一個人都變成了瑪多‘山水草林湖’的守護者。今后,瑪多縣將動員更多的群眾參與到生態保護中來,組成守護黃河源頭生態大家庭。”(張浩 劉娜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