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和住房城鄉建設部正式印發《蘭州—西寧城市群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對此,記者采訪了省發展和改革委發展規劃處處長肖向東,就《規劃》的編制背景、重點任務、特色與亮點等內容進行深入解讀。
談及蘭西城市群規劃對青海發展的重大意義,肖向東說,蘭西城市群規劃的制定和實施是在我國區域發展從行政區經濟加快向城市群經濟轉變的大背景下,著眼于構建西部大開發新格局,促進國土空間均衡發展的國家戰略,是我省地方發展戰略融入國家戰略的重大實踐成果。規劃的印發實施意味著蘭西城市群開啟全面發展,對進一步提升我省發展的層次和水平,進一步強化我省在國家國土安全、生態安全格局中的地位,進一步打造國家重要產業基地,培育發展新優勢,進一步融入“一帶一路”建設都具有重要而深遠的作用,必將為在新的起點上建設更加富裕文明和諧美麗新青海升級加力。
一是《規劃》從維護國家生態安全戰略支撐的角度,提出圍繞支撐青藏高原生態屏障建設和北方防沙帶建設,引導人口向城市群適度集聚,建立穩固的生態建設服務基地;依托三江源、祁連山等生態安全屏障,構建以黃河上游生態保護帶,湟水河、大通河和達坂山、拉脊山等生態廊道構成的生態安全格局,切實維護黃河上游生態安全;
二是《規劃》從優化國土開發格局重要平臺的角度,提出合理布局建設一批特色鮮明、集聚能力較強的城鎮,加快西寧—海東都市圈建設,重點打造蘭西城鎮發展帶,帶動海北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黃南藏族自治州州府縣城多節點支撐,構建“一帶雙圈多節點”格局;
三是《規劃》從促進我國向西開放重要支點的角度,提出加快傳統優勢產業改造升級,培育壯大綠色新興產業,促進產業集聚發展、循環發展,打造若干特色產業集群和產業基地,同時,推動蘭西城市群與關中平原等城市群協調互動,這為西北地區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更強的支撐作用;
四是《規劃》從溝通西北西南、連接歐亞大陸重要樞紐的角度,提出擴大向西開放,重點與中亞、中東及東歐國家開展能礦資源、高端裝備制造、綠色食品加工等領域的合作;探索向北開放,加強與相關國家在農牧業、礦產資源等領域的合作;拓展向南開放,積極融入中巴、孟中印緬等經濟走廊;深化向東開放,重點促進與東亞國家及我國港澳臺地區在農業、旅游、環保、文體、生物資源開發等相關領域的合作交流。
關于《規劃》中涉及的具體政策“干貨”,肖向東介紹說,一批“含量足、價值高”事關青海省未來發展的重大發展定位、重大工程項目、重大利好政策和協同發展機制納入規劃,共計65條具體“干貨”。其中,重點包括:
一是開創性提出構建西寧—海東都市圈。西寧海東都市圈的規劃,有利于把我省東部地區率先協調發展作為新時代我省區域協調發展的戰略重心之一,從全局上統籌解決全省人口經濟、資源環境之間空間失衡的矛盾,有利于集聚區域人口、產業發展,進一步為全省限制、禁止開發區提供必要的服務職能,輻射帶動周邊發展;有利于加快西寧海東一體化進程,推動我省東部地區在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生態共建環境共治、產業分工協作、公共服務共建共享、市場體系統一開放等方面的區域一體化,加快形成主體功能區布局,構建起現代化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
二是在交通、能源、信息、水利等領域提出了一批重大工程項目,各方面都關注的西寧—成都、格爾木—成都、西寧—玉樹—昌都鐵路、青海湖支線機場、西寧大數據中心和海東云計算中心建設等都列入其中。
三是規劃基于發揮老工業基地產業基礎較強和資源稟賦優勢,明確提出加快打造鋰電等一批重點產業集群和新能源、新材料、光伏光熱、生物醫藥等若干個全國重要產業基地,支持西寧、海東承接東中部適宜產業轉移,建設西寧創新型城市,推動海東工業園區升級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把蘭西城市群整體打造為面向中西亞的出口加工和貿易基地等重大產業利好政策,將為我省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提供國家戰略支撐。
談到《規劃》的出臺對保護好“中華水塔”、維護國家生態安全有哪些推動作用,肖向東說,蘭西城市群北杖祁連余脈、中擁河湟谷地、南享草原之益,對保護好“中華水塔”、阻止西部荒漠化地區向東蔓延具有獨特的戰略支撐作用。
《規劃》中提出“推進蘭西城市群生態共建環境共治”,構建了“一帶四廊三屏”生態安全格局的規劃任務,具體到青海部分,將承擔起構建“一帶三廊兩屏”生態安全格局的任務。“一帶”即黃河生態保護帶,“三廊”即湟水河生態廊道、大通河生態廊道、青海南山—拉脊山—積石山山地生態廊道。“兩屏”即三江源生態安全屏障、祁連山生態安全屏障。通過系統實施以環青海湖地區、青海東部干旱地區、共和盆地、環祁連山地區、沿黃河地區為重點的“五大生態治理區”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全面提升山體、森林、河湖、濕地、草原等自然生態系統穩定性和生態服務功能。值得一提的是規劃提出的6大生態工程中我省占了5個,可見生態地位之重要,生態保護責任之重大。
此外,規劃還明確了環境治理協調機制和生態保護機制,提出推進生態環境監測網絡一體化建設,建立環境預警協調和應急響應聯動機制,推動重大項目環評會商、重大環境事故聯合執法及聯合實施一批大氣、水、土壤污染治理重大工程等。同時規劃提出,參照新安江等跨省河流保護模式,推進湟水河流域綜合治理,探索建立黃河上游生態保護機制,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加大對黃河上游地區生態建設橫向支持力度等創新生態保護的機制,這些都為確保中華水塔豐沛而充裕、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牢固而堅實,繼而加快向生態強省邁進提供了國家戰略支撐。(解麗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