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經濟成綠色發展新動力——專家學者談綠色循環經濟創新發展
來源: 青海日報
近年來,我省以建設國家循環經濟發展先行區為載體,大力構建循環性產業體系、不斷提高資源循環利用水平、切實加大體制機制創新,探索出了一條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相協調的綠色發展之路。尤其是2010年國務院批準實施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總體規劃后,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各項工作扎實推進,循環經濟建設成效顯著。經過10年的發展,我省在加快推進綠色循環經濟發展進程中迫切需要新的理念指引,更呼喚鮮活的實踐探索。
為大力推進我省循環經濟發展,推動高質量綠色發展,7月24日,綠色循環經濟創新發展論壇在西寧舉辦。論壇上各位專家學者圍繞綠色循環創新發展主線,分享交流發展循環經濟取得的成效與經驗,共同探討新時期、新形勢下推動循環經濟發展的方向和路徑。演講嘉賓從宏觀到微觀、從融入國家戰略到發展地方經濟、從綜合開發利用到循環可持續發展、從科技創新驅動到企業生產經營作了精辟論述,為今后青海綠色循環經濟發展指明了實踐路徑,提供了有力遵循。我們特擷取整理部分嘉賓的觀點,以饗讀者。
綠色發展與循環經濟
演講嘉賓:
國家發展循環經濟部際聯席會議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同濟大學循環經濟研究所所長杜歡政
精彩觀點:
后疫情時代中國經濟轉型勢在必行,生態文明發展理念下的青海該往何處去?循環經濟又能為青海的綠色發展,作出哪些貢獻?我國環境基礎設施正面臨全面的提標升級,青海應秉承后發優勢,在生態文明、綠色發展理念基礎上,全面推動生態發展、低碳發展和循環發展。
青海應如何抓住機會?青海要利用國家這一輪推動經濟發展的政策和資金支持,在環境基礎設施的建設方面發力。在產業園區領域,青海由于這幾年工業的發展,環境造成了一定壓力和負擔,應進一步加強對工業企業的環境治理工作,特別是通過工業園區循環改造、清潔生產等加強工業園區的環境治理。
在城市和農村要推動垃圾分類,做好生活垃圾和污水的處理。青海應根據國家推動垃圾分類工作的要求,結合上海等地的經驗,推動垃圾分類。根據青海地廣人稀的特點,應在中小城市加強生活垃圾處置設施的建設,在這方面國家“十四五”期間將有較大力度的政策支持。對已經建設的焚燒電廠,要進行超低排放改造,做好爐渣、飛灰的處置……以上都是青海目前環境基礎設施提標升級的空間所在。
生態環境是青海的優勢,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城市的建設,垃圾問題、污水問題也都提上了日程。環境基礎設施的升級,受益最大的是老百姓,另一方面,有助于吸引高端游客,打造生態旅游業。
青海的綠色發展應包含哪些方面?生態文明和綠色發展是社會生產方式的變革,主要應包括三個方面:生態發展——保護生態資源、推動經濟發展;低碳發展——新能源開發(風能、太陽能等)和節能技術和產品;循環發展——青海資源的高效和循環利用,如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的發展。青海是有經濟發展的后發優勢的,可以在不破壞環境的基礎上推動經濟發展,這就要求青海貫徹循環經濟的理念。
推動青海的循環經濟發展,目前有兩個抓手:在城市發展方面,以垃圾分類為抓手,以“三全、四流、五制”為基礎,建設“無廢城市”,并在農村也要推動垃圾分類;在產業園區發展方面,以資源的循環利用和高效開發為抓手。
青海本來就是個自然資源和礦產資源很豐富的地方,它的發展應秉承三個理念:第一,開發過程中不要破壞環境;第二,要高附加值地開發;第三,要跟國內的大的產業循環結合到一起。青海要融入到國際國內的產業循環里面。青海的綠色發展要把政策、技術、商業模式相結合,利用好上述政策資源,形成綠色產業的示范工程。
從提升石化產業競爭力看青海綠色循環經濟創新發展
演講嘉賓: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副主任、中國無機鹽工業協會會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王孝峰
精彩觀點: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世界經濟以及石化產業發展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和態勢,隨著疫情防控向常態化轉變,如何認識后疫情時期宏觀經濟形勢變化,以及我們石化產業面臨的挑戰與機遇,并應形勢變化加快結構調整與轉型,對石化產業實現后疫情時代的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盡管石化產業面臨前所未有的困難,但是長期穩中向好這一總的發展趨勢沒有發生根本性改變。我國經濟發展潛力大、韌性足、回旋余地廣,擁有包括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在內的14億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規模內需市場,同時也具有相對完整的石化產業鏈和工業體系,生產能力和配套能力都居世界前列,具有應變局、育新機、破危局、開新局的基礎和能力。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要用創新的方法、用創新的力量破舊立新、轉危為機,開辟出行業發展的新道路、新境界、新格局。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目前發展趨勢是突破一批“卡脖子、補短板、制高點”關鍵技術,加快化工新材料和高端專用化學品的研發與應用,提高自主保障能力。加快推廣綠色工藝和綠色產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加強“三廢”治理與綜合利用,降低資源、能源、環境制約。推動化工與煤炭、電力、新能源、化纖、冶金、建材、高端裝備制造業等一體化協同發展,并加快推進數字化、智能化改造,提升本質安全水平、生產效率和企業競爭力。
中共中央國務院最近印發了《關于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意見》和《關于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指導意見》,給青海省帶來了新的重大機遇,注入了新的強勁動力。除政策層面青海面臨很好的發展機遇外,青海在資源、能源等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但也面臨著產業基礎相對薄弱、基礎產品為主,高端發展不足、專業人才缺乏的挑戰。
未來中國石化行業的發展潛力應集中在綠色循環創新發展,不斷提升行業“穩鏈”“補鏈”和“強鏈”水平。青海具有特有的資源能源優勢,未來與有色、建材、新能源、煤化工、鹽化工等相關行業融合創新發展方面將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青海綠色循環經濟創新發展要與新能源融合發展,打造鉀鹽產業獨特優勢,實現高端化發展;優化鋰鹽生產工藝,延伸鋰鹽產業鏈;運用鹽湖鎂產業具備的優勢,加速鎂產品的開發。配合鹽湖資源開發的煤化工、石油化工、天然氣化工產業鏈,在未來有望形成世界最具特色或最具競爭力的鎂產業鏈、鋰產業鏈、鉀產業鏈和鉻產業鏈,也真正在相關行業實現綠色循環經濟的創新發展模式。
鹽湖資源利用與生態修復
演講嘉賓:
蘭州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劉偉生
精彩觀點:
柴達木盆地因鹽而名、因鹽而興。柴達木地區占地25.6萬平方公里,盆地內現有大小不等的鹽湖33個,累計探明儲量約4000億噸。柴達木盆地是中國最重要的能源資源戰略接續地、面積最大的循環經濟試驗區。
柴達木盆地內固體鹽類礦產資源、液體(鹵水)礦產資源具有儲量大、品位高、類型全、組合好等特點。鹽湖資源現已發現礦產111種,查明有資源儲量的礦產90種居中國首位。柴達木這樣的地區既要發展經濟,又要保護自然環境,保護三江源。但這個地區生態系統又十分脆弱,生態環境的敏感性和不穩定性又十分突出,環境保護的任務十分艱巨。因而發展循環經濟是惟一的現實選擇。
隨著鹽湖鹵水資源綜合開發利用力度的加大,對環境保護的要求以及鹽湖資源綜合利用程度的要求也加大,尤其對鹽湖鹵水提取后尾鹽、尾液等的綜合利用就非常有必要,目前對鹽湖鹵水提取后的尾鹽、尾液等處理的技術不是很理想。研發鹽湖尾鹽、大宗廢棄物資源化綜合利用技術,探尋綠色循環發展模式,顯得尤為迫切。
基于我國的優勢資源,特別是凹凸棒石礦產資源,蘭州大學綠色材料研發中心建立產、學、研、政結合的高水平的多學科協作研發平臺,匯聚研發團隊,凝練研發方向,形成一批符合國家與區域社會經濟發展重大需求的技術成果,將資源優勢轉化為技術和經濟優勢。而凹凸棒礦物質中含有多種養分的綜合體,它除了含氮、磷等大量營養元素外還富含氨基酸、腐植酸等二十多種作物必需的“品質元素”,起到了調節土壤平衡營養的作用,尤其富含碘、硒、鋅等人體所需的有益元素,不僅能夠變廢為寶,還可以解決土質中鈣鎂鋅硼等中微量元素普遍缺乏的問題。
目前,凹凸棒石復合微生物肥料在全國12省自治區推廣。
所以個人建議在柴達木地區發展循環經濟,可以選擇對環境友好的黏土礦物凹凸棒石,開展對鹽湖提取過程后尾鹽、尾鹵等資源的綜合回收利用,帶動綠色生態肥料、土壤修復治理、發展現代生態農業等產業,實現生態修復,推動鹽湖產業升級換代,更加注重鹽湖資源環境承載力和鹽湖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的生態環境效應。
青海鎂/鈦產業鏈現狀與前景
演講嘉賓:
青海大學教授金培鵬
精彩觀點:
青海鎂產業循環發展,應該多產業鏈并舉:如氯化鎂—綠色電解鎂—高品質高性能鎂合金—鎂合金部件,尤其是針對智能電動汽車用鎂合金部件、下一代高鐵用鎂合金和5G用高導熱鎂合金進行研發和進行產業布局,發揮鎂合金作為結構材料的輕量化方面的重大作用。鎂合金方面,通過純凈化技術研發,如:去鎳、銅等雜質元素、去氧化物等夾雜的技術突破,實現鎂合金耐腐蝕性能及力學性能的改善;通過細晶化技術的突破,微合金化技術進步,改善鎂合金的導熱性能,同時也可以除雜,提高力學性能。
關鍵技術與科學問題:外場條件下鎂熔體、夾雜和介質(熔鹽、過濾器)三相交互作用的界面熱力學與動力學機制;多場耦合下液/固相變機制及晶體生長特征,發展基于凝固過程晶粒細化和勻質化理論模型與設計原理;鎂合金微合金化原理及強韌化機制,提出基于晶體缺陷交互作用的微合金化增強增韌新理論;微合金化條件下高純鎂合金的電化學腐蝕機制。
同時布局氯化鎂—氫氧化鎂—氧化鎂產業鏈條及氯化鎂—鎂質膠凝材料—新型輕質建材的產業鏈條。還應該發展鎂電池以及鎂基儲氫材料的研發儲備,以便于在合適的時候布局這一領域的產業鏈條。
鈦產業,在現有金紅石礦采礦—海綿鈦(Kroll法)—金屬鈦—鈦合金—鈦合金部件,升級為短流程的金紅石采礦—金屬鈦(FCC法)—鈦合金—鈦合金部件,可降低30%成本的原材料成本,發揮鈦合金的性能優勢,打造青海鈦材產業基地。同時要進行鈦合金加工工藝優化,以便提高鈦材加工的良品率以及降低加工過程中的能耗。
為了鎂/鈦產業鏈條的形成,青海省還應該重視大數據、人工智能、5G基站和智慧交通的建設和發展,有了大數據中心,對于數字鹽湖建設有極大的推動作用,人工智能是智能汽車的基礎,5G基站對于大數據的傳輸速度的提高有極大作用,智慧公路和交通需要很快地數據傳輸、辨別和分析,有了這些公共設施的建設,就有可能大范圍使用智能汽車,從而大幅降低對材料的強度要求,鎂合金部件才能有望在汽車行業大量使用,從而使得青海大量的鎂資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在青海省科學技術廳的支持下,青海大學和相關骨干企業以及國內優勢研究單位合作,正在積極推動鎂合金和鈦合金產業鏈條的形成和轉型升級。(譚梅 羋嶠整理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