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大美青海走向世界的亮麗名片——“建設國家公園省 傳遞大美青海情”系列報道之一
來源: 青海日報
三江源的大美風光。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供圖
2020年8月19日是習近平總書記致第一屆國家公園論壇賀信一周年。一年來,青海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致第一屆國家公園論壇賀信精神,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立足“三個最大”省情定位,守護好三江之源、守護好中華水塔,有效保護我國自然生態系統、自然遺跡、自然景觀和生物多樣性,確?!耙唤逅驏|流”。本報今日起開設《學習貫徹賀信精神建設國家公園示范省》專欄,全面展示青海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賀信精神,貫徹落實“四個扎扎實實”重大要求,深入推進“一優兩高”,推動國家公園示范省建設取得的顯著成就。敬請關注。
2016年,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在我省啟動,在全國摘得“頭籌”,青海迎來重大發展機遇;時至今日,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步入收官之際,即將成為我國第一個國家公園。
幾年光陰,如白駒過隙,但青海兒女滿載收獲。打破“九龍治水”的江源實踐,正成為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有益探索;可可西里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成為我國海拔最高、面積最大的世界自然遺產地;落實“一戶一崗”生態管護公益崗位,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一系列從無到有的探索實踐,讓三江源成為大美青海走向世界的亮麗名片。
近年來,全省上下始終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深入貫徹落實“四個扎扎實實”重大要求,深入實施“一優兩高”戰略部署,主動扛起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的政治責任,舉全力保護“中華水塔”,以實際行動確?!耙唤逅驏|流”。
構建集中統一的管理體制
得益于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的改革“春風”,如今的三江源腹地已告別了昔日“九龍治水”格局,水草豐美的三江源國家公園已然成為了眾多野生動物生存棲息的樂園。
行走于三江源國家公園,涓涓清水向東流,成群結隊的藏野驢在遼闊的草原上“撒歡”,藏羚羊再一次迎來回遷季開始大規模遷徙,遼闊的草原和連綿的山峰也應和出了雄渾蒼茫之大美。
無比欣喜于眼前和諧的生態美景,我們深知一路走來的不易,擔負著為全國國家公園“跑出”經驗和示范的重任,青海大膽實踐探索出了一條可復制可推廣的生態文明建設之路。
近年來,我省著力破解體制機制“九龍治水”局面,理順不同政府部門之間、管理者與利用者之間的關系,制定統一的規范和標準,組建了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同時設立長江源(可可西里)、黃河源、瀾滄江源園區管委會,派出治多管理處、曲麻萊管理處、可可西里管理處,并建成12個鄉鎮保護管理站、村級管護隊和管護小分隊,因地制宜打造國家公園五級管理實體,形成了以管理局為龍頭、管委會為支撐、保護站為基點、輻射到村的管理體制,基本構建了集中統一、職責清晰、管理有效的生態保護管理體制。
同時,我省不斷優化管理職能,堅持一件事由一個部門管理,對3個園區所涉4縣進行了大部門制改革,整合林業、國土、環保、水利、農牧等部門的生態保護管理職責和機構編制資源,設立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管理局、資源環境執法局。并整合林業站、草原工作站、水土保持站、濕地保護站等,設立生態保護管理站,園區鄉鎮政府增掛保護管理站牌子,增加國家公園相關管理職責,從根本上解決了政出多門、智能交叉、職責分割的管理體制弊端。
不僅如此,還組建成立了三江源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局和管理分局,積極探索實現自然資源資產集中統一管理的有效途徑,為實現國家公園范圍內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兩個統一行使”和三江源國家公園自然資源資產國家所有、全民共享、世代傳承奠定了體制基礎。
推進制度建設 提升管控效能
2018年,《三江源國家公園總體規劃》正式發布,成為我國第一個國家公園總體規劃,明確了三江源從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到建成國家公園的目標,為我省建設三江源國家公園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直以來,我省在建立管控制度上下功夫,依托《三江源國家公園總體規劃》,編制的三江源國家公園生態保護、管理、生態體驗和環境教育、產業發展和特許經營、社區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5個專項規劃,已報國家審批。頒布施行《三江源國家公園條例(試行)》,印發三江源國家公園科研科普、生態管護公益崗位、項目投資、訪客管理等13個管理辦法,形成了1+N政策制度體系。
成立“三江源國家公園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制定發布了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規范和技術標準指南、標準體系導則、形象標志、標準術語等青海省地方標準,有效支撐國家公園建設管理標準需要。
在以制度建設推進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的有益探索中,我省積極探索實行統一行政執法,以強化綜合執法管理體系為重點,著力深化綜合執法體制改革,將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安局整體劃歸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設立執法監督處,在園區所涉4縣將原屬國土、水利、環保、林業、草原和漁政管理和執法職能劃入三江源國家公園統一行使管理和執法權限,整合自然資源執法機構,增加協調刑事司法和行政執法聯動職責,徹底解決了自然資源執法監管“碎片化”問題。
在此過程中,成立玉樹市法院三江源生態法庭,并推動相關部門共建生態保護司法合作機制,依法管園建園水平持續提高。
強基礎補短板 推動生態修復保護
當三江源從省級自然保護區“躋身”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再到建設國家公園,從相繼實施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一期、二期工程,立足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的“三個最大”的省情認識,我省在保護發展中尋求統一和突破,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
自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以來,在嚴格管控國土空間基礎上,持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修復保護,已累計投入18.27億元先后實施了門禁系統、保護監測設施、科普教育服務設施等生態保護基礎設施。累計投資4.81億元,扎實推進三江源保護和建設二期工程,實施了黑土灘治理、濕地保護、沙漠化防治、草原(林業)有害生物防控等項目。
如今,三江源地區主要保護對象得到更好保護和修復,生態環境質量得以提升,生態功能得以鞏固,水源涵養功能有所提升、濕地面積進一步擴大,草地覆蓋率、產草量分別比十年前提高11%和30%以上,野生動物種群明顯增多,藏羚羊由20世紀80年代的不足2萬只恢復到7萬多只。
不斷鞏固保護成果,強化科技支撐是手段之一。自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實施以來,我省順應時代,切實發揮“科技+”最大效應。
到目前,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與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中國科學院等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建成三江源國家公園生態大數據中心和覆蓋三江源地區重點生態區域“天空地一體化”監測網絡體系,持續推進國家公園基礎數據綜合應用平臺建設,開展重點湖泊生態綜合監測應用系統建設。
同時,綜合運用各種現代化技術手段,搭建重點區域“光纖為基干,衛星全覆蓋”通信網絡支持下的生態大數據中心基準建設,建立了覆蓋三江源39.5萬平方公里的生態與人類活動高端精密三維地理模型,成為展示三江源國家公園形象的全新窗口。
青海的三江源,中國的三江源,世界的三江源。青海在一項項務實舉措中,讓一項項改革成果沉淀為生態碩果,相信隨著三江源國家公園的設立,聲名鵲起的大美青海將愈加亮麗。(宋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