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我們的時代致敬中國的故事
——《中國相冊》致敬改革開放四十年聯合行動啟動儀式綜述
“來,一、二、三。這是‘我們的時代,中國的故事’”。
9月8日下午三時,隨著快門聲響,全場嘉賓跟隨央視主持人朱廣權,共同作出“致敬style”的手勢,這一瞬間,在青海省文化館被記錄下來。與此同時,由省委宣傳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合頻道、央視網主辦的“《中國相冊》致敬改革開放四十年聯合行動”正式宣告啟動。
記錄時代、講述時代、致敬時代,創造共同記憶的熱情
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第四十個年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開放近40年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人民憑著一股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闖勁,憑著一股滴水穿石的韌勁,成功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我們遇到過困難,我們遇到過挑戰,但我們不懈奮斗、與時俱進,用勤勞、勇敢、智慧書寫著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故事?!?/p>
四十年波瀾壯闊,四十年神州激蕩。由貧窮到溫飽,再到總體小康,實現跨越式發展;從沿海到沿江沿邊,從東部到中西部循序打開,對外開放全方位推進……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令世界震撼的偉大成就,創造了持續高速增長的奇跡。
四十年風雨征程。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不僅創造了“人類發展史上最激動人心的奇跡”,更實現了從“趕上時代”到“引領時代”的偉大跨越。
“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過去的四十年,中國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發展奇跡,億萬中國人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壯闊東方潮,奮進新時代。
《中國相冊》是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合頻道(CCTV-1)的一檔創新融媒體節目。節目以照片為載體,通過記錄普通人的奮斗故事,喚起全民共同記憶,展現國家的發展與變遷。
在改革開放四十年之際,《中國相冊》推出“1+10+50”多屏共振的節目新模式,即融合電影銀幕端、客廳電視端、手機移動端“三端合一”,以四十張具有代表性的照片為載體,推出三個系列視頻產品,包括:四十個1分鐘微紀錄片、十部10分鐘電影短片和十集跟蹤記錄短片籌備、拍攝過程的50分鐘紀實節目。聯合青海、貴州、上海、安徽、山東、遼寧、海南、四川八省市宣傳部和中科院、衛星發射中心兩所機構,開展以“我們的時代,中國的故事”為主題的“致敬改革開放四十年大型聯合行動”。邀請十位電影導演,分別選取各地區或領域最具代表性的題材和真實人物故事進行主題創作,全方位講述中國故事、展示中國精神、傳播中國價值。
“展現城市新風貌,講好改革新故事,為美好時代打CALL!”
“期待《中國相冊》的全新融合傳播,我們一起為時代喝彩!”
“一飛沖天的是夢想,一往無前的是勇氣,這就是我們的時代,這就是中國的故事……”啟動儀式上,大屏幕上的啟動視頻,聯合出品單位集體點贊,與活動現場同頻共振,將活動氛圍推向高潮。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合頻道節目部主任吳曉斌在現場接受采訪時表示,此次《中國相冊》“多家融合、多個產品”的節目形態,是響應總臺“臺網并重、先網后臺”的一次創新嘗試,更是希望這種“電視+電影”“媒體+機構”“線上+線下”的聯合模式,喚起全民參與時代、記錄時代、講述時代、致敬時代,創造共同記憶的熱情。
《中國相冊》1分鐘微視頻系列計劃于11月份在央視一套黃金時間播出,10分鐘電影短片和50分鐘紀實節目將隨后陸續在22點檔推出,并計劃同步展開影院映前播映和線下影展等活動。
致敬我們的時代、致敬中國的故事,讓《中國相冊》更厚實、更有激情
“眼前的這張照片,就是我們的可可西里??煽晌骼锷赀z成功,讓人驚奇、讓人驚喜?!?/p>
說驚奇,是因為可可西里申報從啟動到成功,僅用了兩年多時間,在世界自然遺產項目中創造了申報時間短、效率高、通過快的范例。
說驚喜,是可可西里申遺成功,標志著這片世界海拔最高、面積最大的地區從此作為了世界自然遺產,意味著這座“高原野生動物基因庫”的自然特色得到了世界的認可,成了全中國全人類的寶貴財富……”
總有一些溫情脈脈會打動人心,總有一種溫暖縈繞在心間。
如果不在現場,人們以為這是央視大型文化情感類節目《朗讀者》節目中的一個片段。為了展現“照片記錄瞬間,我們致敬時代”這一主題,啟動儀式上別開生面地邀請四位嘉賓以一張照片故事來講述自己與《中國相冊》此次聯合行動的淵源。
青海省委常委、宣傳部長張西明選擇了一張藏羚羊與雪山美景共存的照片,為現場觀眾講述了可可西里申遺的故事。這張照片曾作為2016年向世界遺產委員會提交書面材料的封面,給評委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可可西里地處青海三江源地區,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長江、黃河的發源地,還是瀾滄江(湄公河)的源頭,素有“中華水塔”“亞洲水塔”之稱,是中國與東南亞的江河之源,是整個流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動力之源。
可可西里申遺成功,不僅成為中國最大、全球海拔最高的自然遺產,而且實現了青藏高原世界遺產“零”的突破,創造了中華民族最大的世界遺產地新紀錄。意味著中國負責任大國良好形象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同,同時也是對青海實施生態保護優先戰略,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充分肯定。
張西明用深情的語言“掀開”《中國相冊》的第一頁,向觀眾展現了可可西里生態保護的生動實踐。這是對改革開放四十年最好的禮敬,也展示了青海新時代新征程實現“兩個一百年”宏偉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勝信心。
中流擊水,奮楫者進。
黨的十八大以來,青海省委省政府把推進可可西里生態環境保護,與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扎扎實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的重大要求,與“五位一體”總體布局,與“建設美麗中國”的戰略部署緊密結合??钙鹗刈o“三江源頭”、保護“中華水塔”的重大責任,堅定不移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奮力譜寫了美麗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青海篇章。青海正以前所未有的蝶變之美,闊步邁入“一優兩高”的新征程,展現出“以生態文明理念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堅定不移走高質量發展和高品質生活之路”的樣本風范。
青海作為《中國相冊》“致敬改革開放四十年大型聯合行動”的第一站,邀請電影《七十七天》導演趙漢唐和主演江一燕等主創團隊,以藏羚羊保護為題材,展現幾代青海人民保護野生動物、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艱辛付出和取得的巨大成就。
為了保護可可西里、保護三江源,一代又一代青海人付出了青春、血汗乃至生命。青海篇電影短片以紀實手法拍攝,故事原型、可可西里巡山隊員秋培扎西是電影《可可西里》人物原型之一索南達杰的外甥,目前是可可西里卓乃湖保護站的站長。秋培扎西的舅舅和爸爸先后因保護藏羚羊而犧牲,他卻因為對這片土地的熱愛,繼續選擇了從事守護可可西里的這份工作。
因為“感覺沒有人能夠演繹出隊員們真實的生活和情感”,導演趙漢唐選定秋培扎西為男主角,以紀實的手法拍攝了這部電影短片。
啟動儀式現場,趙漢唐導演剛帶領團隊完成攝制平安歸來,曾經做過演員的他,輪廓分明的臉龐還留有明顯的曬痕。他選擇了一張看起來很平常的工作照,背景是車輛全部陷入無人區沼澤,大家不得不徒步穿越高原的一段特殊經歷。
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任永祿副局長則通過巡山隊員們護送藏羚羊過馬路的故事,帶著大家回顧了政府多年來對于可可西里生態的建設與保護成果。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合頻道節目部主任吳曉斌結合多年前在青海工作時拍攝的青藏鐵路通車的照片,講述了對青海經濟社會發展、生態環境保護的感受?!?/p>
這不僅是一種講述,更是一種精神的傳遞,每一位講述人在敘述故事時都是如此動容,每一個故事的背后都飽含著感動和淚水。什么是中國故事?《中國相冊》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我們要以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為契機,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將改革進行到底?!?018年新年賀詞中,習近平總書記發出號召。站在新的起點上,讓我們致敬我們的時代,讓《中國相冊》更厚實,讓中國的故事更有激情!
拍攝手記
青海省作為《中國相冊》“致敬改革開放四十年大型聯合行動”的第一站,以藏羚羊保護為題材,深入可可西里腹地,以紀實手法展現幾代青海人民保護野生動物、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艱辛付出和取得的巨大成就。拍攝期間的酸甜苦辣甘苦自知。讓我們走進主創團隊及后勤保障人員的內心世界,了解《中國相冊》青海篇電影短片背后不為人知的感人故事。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合頻道《中國相冊》總導演孟夏蘭
《中國相冊》是一檔2017年初開播的融媒體節目,以照片來講述中國故事、展現時代精神,也利用時下觀眾所樂于接受的短視頻形態,更多地打通內容渠道。說來湊巧,最初的節目樣片就是在青海完成的。在這里,我第一次領略到青藏高原的壯美,也第一次經歷高原反應,第一次體會到昆侖山下生活著的真實而可歌可泣的人生。時隔兩年后,再次回到這里,感覺更加強烈。在可可西里待得越久,向無人區腹地走得越深,對守護這塊土地、這方生態的所有人的敬意就越真切。
如果讓你來講述一個關于改革開放四十年的故事,你將選出的那張照片會是什么呢?你希望自己被這個時代記錄下的又是什么呢?希望在雪域高原上翻開了首頁的這本《中國相冊》,能完成這樣一點微小的致敬,能喚起大家共同去回答這樣一個微小的問題。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合頻道總監張國飛
2005年9月至10月,我國第一次對可可西里進行了全面的科考。當時,我是一名制片人,在花土溝等待科考隊的科考歸來。
有人說可可西里是“美麗的少女”,但是接觸過的人都知道,它留給人的印象遠非像名字那樣美好。高寒、缺氧、陷車等等,這些問題我們可能僅僅是一段時間的經歷,但對于巡山隊員來說,對于可可西里的保護者來說,卻是每時每刻都要面臨的問題,他們用身體甚至是生命去保護可可西里這樣一片土地??梢哉f,沒有他們,就沒有可可西里,乃至沒有我們賴以生存的土地。
《中國相冊》把青海作為致敬改革開放四十年的首站,就是要記錄我們這些可敬、可愛的無名英雄,記錄可可西里的生態保護,這是向青海人民的付出致敬,向改革開放四十年的奮斗致敬。
《中國相冊》電影短片·青海篇導演趙漢唐
我用了三年的時間拍攝了我的第一部電影《七十七天》,而我這部導演處女作的起點,正是在青海,在青海的格爾木、可可西里。今年,《中國相冊》欄目與青海省委宣傳部的合作,讓我與我的團隊能夠重返可可西里,拍攝守護這片土地的巡山隊員們。
此次青海省委宣傳部組織精兵強將為劇組拍攝提供后勤保障,讓我們沒有了拍攝《七十七天》時的顧慮與擔憂;然而,這個季節的凍土軟化、雨季洪水、道路泥濘卻是巡山隊員們的天敵,沒日沒夜頻繁的陷車挖車、難以想象的高海拔工作強度、與人類社會的隔絕……讓一位位年輕剛毅、堅強樂觀的巡山隊員們在我們的鏡頭前鮮活起來。尤其是這次拍攝的男主角秋培扎西,一次次陷車、一次次遭遇考驗,我發現,秋培扎西永遠沖鋒在前,渾身濕透、滿身泥濘……這就是可可西里傳承的寶貴精神!
《中國相冊》電影短片·青海篇攝影師劉暢
參加《中國相冊》“致敬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特別節目青海篇的拍攝,讓我感觸最深的是此次拍攝的男主人公秋培扎西,在他的身上,我真切感受到一種傳承的力量。
在舅舅和父親犧牲后,秋培扎西放棄之前安穩的工作,踏上親人用鮮血鋪就的崎嶇道路,這是傳承的力量;在極度艱苦條件下的常年堅守,就是傳承的力量;沒有正式編制的隊員們無任何條件地追隨在秋培的身邊,這就是傳承的力量;秋培和隊員們路上見到的每一片垃圾,他們都會撿走帶出去,這來自傳承的力量;攝制組幾個來自南方的年輕人,之前從沒經歷過高原的歷練。但大家無一例外地表現出了極度頑強的戰斗力,這就是傳承的力量。
這種力量會一直激勵著我“為時代抒寫,為人民立言”。
青海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主任宋江濤
《中國相冊》欄目組的在選題之初就將目光投向了青海,我作為青海方面的牽頭組織者,有幸參與了自始至終的全過程。
正式的拍攝工作只有十幾天,但在開拍之前,《中國相冊》欄目組已經在青海開展了近兩個月的調研、選題和創作工作,最終確定了可可西里作為拍攝的主要選題。
自己曾不止一次到過可可西里,也有過身處險境的經歷,對可可西里的拍攝環境和條件有一定的心理準備。在組織攝制組進入可可西里之前,雖然自認為做到了事無巨細,但實際情況是,攝制組還是遇到了不少始料未及的困難和挑戰。但攝制團隊中的每一個人展現出巨大的勇氣和力量,他們克服了一個個困難,圓滿完成了拍攝任務。這種勇氣和力量來自于他們崇高的敬業精神,也來自于那些日日夜夜守護在可可西里的“索南達杰”“秋培扎西”們帶給他們的感動和溫暖。
青海省委宣傳部干部田春元、楊永琦、孫少均
我們作為省委宣傳部的干部,有幸參與了微電影和紀實片攝制的后勤保障工作。
出發當晚,高海拔產生的高原反應就讓大家紛紛失眠。第二天一早起來,就有5人因為嚴重的高原反應而感冒、發燒、嘔吐、頭疼。
在進入無人區之前,我們雖然都有一定的心理準備,然而當我們的腳第一次真正的踏上可可西里無人區的土地后,我們才意識到沼澤地的恐怖。當攝制團隊的9輛車駛入無人區還不到5公里的時候,就發生了第一次陷車,巡山隊員們二話不說就下車開始推車、挖車,車輛脫困后車隊繼續向卓乃湖方向進發。在行駛10公里的路程中,我們所有的車輛在沼澤地中陷車竟然達到20多次,多次的陷車將大家的體力透支殆盡,然而巡山隊員、電影攝制團隊和后勤保障人員沒有一人喊苦喊累,大家心里想的更多的是如何將這次拍攝任務圓滿完成。
我們從巡山隊員和電影攝制組的身上看到了他們對大自然的熱愛和敬畏,電影攝制組的所有人員在拍攝的過程中不但要克服強烈的高原反應,還要手持沉重的攝影器材完成拍攝任務,也讓我們看到了他們對工作的認真、負責。(李欣)
來源: 青海日報